393 出兵之前(一)
面对桓熙的请求,司马兴男没有推辞,而是一口答应下来。
自从下嫁给桓温后,就一直是司马兴男在管理家中的大事小情,毕竟桓温志在四方,基本是不顾家的,而桓熙的祖母孔宪哪怕在世时,也不怎么理会俗务,一心礼佛。
司马兴男虽然没有政治头脑,可是她在桓家当家这么多年,自然不缺手段,否则桓温又怎会被司马兴男拿捏得死死的。
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桓温疼爱妻子,顾念旧情。
“有母亲代为照看,孩儿再无后顾之忧。”
桓熙奉承道。
司马兴男不吃他这一套,只是哼了一声,转移了话题,问道:
“阿满何时能够回来?”
倘若要问司马兴男最在意的两个人,只能是桓熙与阿满,至于桓温,那还得往后稍稍。
如今桓熙即将离开,司马兴男自然盼着阿满能够早些回来。
桓熙知道母亲的心思,他笑道:
“我早就让人通知子良(权翼),让他带着阿满返回,再有两三日,就应该到了,之所以没有告诉母亲,只是为了想给你一个惊喜。”
司马兴男听到这个好消息,自是喜悦不已。
桓熙陪伴了母亲一阵,告辞正要离开,司马兴男叫住了他:
“熙儿,这些时日你多在清凉殿里陪着令姜,等离开了长安,你想宠幸谁,都没有人管你。”
桓熙颔首道:
“孩儿知道。”
眼看着出征在即,桓熙已经完全从公务之中抽身,专注于陪伴家人,否则现在也不会有空闲出现在司马兴男的住处,陪着她吃瓜。
从去年年底,桓熙发现燕、虞两国正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准备卷土重来以后,一整个春天,梁国的中央与地方都在积极备战。
到如今,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不需要桓熙在出征前夕,去临阵磨枪。
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是十万河西、河套的鲜卑、匈奴步骑目前正驻扎在长安城外,必须谨慎一些。
为了防止他们闹出乱子,王猛已经亲自前往营中坐镇,看管这些仆从军,至于尚书台的事务,则被转交给了谢安,由他代为处置。
谢安虽是外戚,可他的才能早已使群臣折服,在权翼尚未归来的情况下,他自然便是顶替王猛的首选。
其实,如果是桓熙去城外军营坐镇的话,效果会更好,毕竟他在河西、河套的部落之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但桓熙一想到此战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半载,不能与妻儿、母亲相见,他还是选择相信王猛的能力,认为以他的手段,完全可以镇住那些胡人。
毕竟这些胡人都是已经被桓熙打服了的,要想镇住他们并不困难,至少对于王猛来说不是难事。
既然如此,桓熙又何必亲自守在军营中。
当然,为防万一,桓熙一反常态的没有解散战兵,没有让他们在出征前,回家与亲人小聚。
如果城外的胡人发生暴乱,桓熙需要战兵们出城镇压。
倘若他们是在休假,短时间内难以集结,到时候可就悔之晚矣。
实际上,以桓熙对河西、河套部落的控制,发生暴乱的可能性很小,但做事谨慎些,总归是好的。
作为弥补,桓熙会在出征那天,给到时间让他们与前来送行的家人道别。
如果连与家人道别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河东之战中。
桓熙在长安周边的战兵并不多,只有三万精骑,其中,一万关陇突骑、一万百保鲜卑,以及一万名近卫义从。
近卫义从原本只有五千人,是在去年年底,由王猛提议,桓熙首肯之后,进行的扩编,新增了五千将士。
桓熙此前拿下了河东郡,占据了安邑与解县的两座盐池,又与被他控制的西域各国以及南方的楚国,西侧的吐谷浑敲定了食盐贸易,财政即将迎来大笔的收入,也能够支持他再度扩军。
王猛虽然管着梁国的钱袋子,但他绝非一毛不拔的性子,随着梁国的版图扩大,深入河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凭对方出兵多少,我只死守高王城,让他们望城兴叹,只得无奈退兵。
既然已经攻了出去,要想守住河东郡,就得增加战兵数量,故而王猛主动提议扩军,桓熙自是立即同意下来。
至于新增的五千骑卒,一部分是此前被淘汰的前凉骑卒中进行选拔,另一部分则是桓熙历年来的战争中,阵亡将士们已经成年的子弟。
那些阵亡将士的子弟虽然年轻,可由于桓熙给予了大笔的抚恤,让他们有条件能够练习武艺与骑术。
正所谓穷文富武。
更别提桓熙招募的是骑兵,还必须会骑马,桓熙可没有时间招募一群步卒,让他们从零开始练习骑术。
当然,那些阵亡将士的子弟们尽管武艺不俗,但终究是新兵,他们的加入,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了近卫义从的整体战斗力。
故而,桓熙并未将他们与原有的近卫义从混编,而是与新招募的前凉骑卒编在一起,不去影响原有的五千将士。
桓熙有信心,一旦城外的十万河西、河套将士爆发骚乱,他凭着三万骑兵,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平定。
毕竟原有的五千近卫义从且不提,从前凉骑卒中选拔而出的关陇突骑,以及从河西数十鲜卑青壮中由桓熙挑选出来的百保鲜卑,都是这天下间一等一的强兵。
镇压作乱的仆从军对他们来说,实在称不上是挑战。
离开司马兴男的住处,桓熙直奔清凉殿,还没进门就听见了里边的读书声,桓德、桓律、洛娘、周幼娘如今仍在谢道韫的身边读书。
未央宫的事务可以暂时放手交给司马兴男,可是子女的教育,桓熙可不敢让司马兴男插手。
常言道,慈母多败儿,即使桓德、桓律他们不可能越过阿满,继承家业,但桓熙也不想让他们被司马兴男娇惯得不成气候。
当然了,司马兴男一直觉得自己教子有方,有桓熙的例子在,谁也不能反驳她。
(本章完)
自从下嫁给桓温后,就一直是司马兴男在管理家中的大事小情,毕竟桓温志在四方,基本是不顾家的,而桓熙的祖母孔宪哪怕在世时,也不怎么理会俗务,一心礼佛。
司马兴男虽然没有政治头脑,可是她在桓家当家这么多年,自然不缺手段,否则桓温又怎会被司马兴男拿捏得死死的。
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桓温疼爱妻子,顾念旧情。
“有母亲代为照看,孩儿再无后顾之忧。”
桓熙奉承道。
司马兴男不吃他这一套,只是哼了一声,转移了话题,问道:
“阿满何时能够回来?”
倘若要问司马兴男最在意的两个人,只能是桓熙与阿满,至于桓温,那还得往后稍稍。
如今桓熙即将离开,司马兴男自然盼着阿满能够早些回来。
桓熙知道母亲的心思,他笑道:
“我早就让人通知子良(权翼),让他带着阿满返回,再有两三日,就应该到了,之所以没有告诉母亲,只是为了想给你一个惊喜。”
司马兴男听到这个好消息,自是喜悦不已。
桓熙陪伴了母亲一阵,告辞正要离开,司马兴男叫住了他:
“熙儿,这些时日你多在清凉殿里陪着令姜,等离开了长安,你想宠幸谁,都没有人管你。”
桓熙颔首道:
“孩儿知道。”
眼看着出征在即,桓熙已经完全从公务之中抽身,专注于陪伴家人,否则现在也不会有空闲出现在司马兴男的住处,陪着她吃瓜。
从去年年底,桓熙发现燕、虞两国正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准备卷土重来以后,一整个春天,梁国的中央与地方都在积极备战。
到如今,所有的准备都已就绪,不需要桓熙在出征前夕,去临阵磨枪。
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便是十万河西、河套的鲜卑、匈奴步骑目前正驻扎在长安城外,必须谨慎一些。
为了防止他们闹出乱子,王猛已经亲自前往营中坐镇,看管这些仆从军,至于尚书台的事务,则被转交给了谢安,由他代为处置。
谢安虽是外戚,可他的才能早已使群臣折服,在权翼尚未归来的情况下,他自然便是顶替王猛的首选。
其实,如果是桓熙去城外军营坐镇的话,效果会更好,毕竟他在河西、河套的部落之中,有着崇高的威望。
但桓熙一想到此战短则数月,长则一年半载,不能与妻儿、母亲相见,他还是选择相信王猛的能力,认为以他的手段,完全可以镇住那些胡人。
毕竟这些胡人都是已经被桓熙打服了的,要想镇住他们并不困难,至少对于王猛来说不是难事。
既然如此,桓熙又何必亲自守在军营中。
当然,为防万一,桓熙一反常态的没有解散战兵,没有让他们在出征前,回家与亲人小聚。
如果城外的胡人发生暴乱,桓熙需要战兵们出城镇压。
倘若他们是在休假,短时间内难以集结,到时候可就悔之晚矣。
实际上,以桓熙对河西、河套部落的控制,发生暴乱的可能性很小,但做事谨慎些,总归是好的。
作为弥补,桓熙会在出征那天,给到时间让他们与前来送行的家人道别。
如果连与家人道别的机会都没有,怎么能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河东之战中。
桓熙在长安周边的战兵并不多,只有三万精骑,其中,一万关陇突骑、一万百保鲜卑,以及一万名近卫义从。
近卫义从原本只有五千人,是在去年年底,由王猛提议,桓熙首肯之后,进行的扩编,新增了五千将士。
桓熙此前拿下了河东郡,占据了安邑与解县的两座盐池,又与被他控制的西域各国以及南方的楚国,西侧的吐谷浑敲定了食盐贸易,财政即将迎来大笔的收入,也能够支持他再度扩军。
王猛虽然管着梁国的钱袋子,但他绝非一毛不拔的性子,随着梁国的版图扩大,深入河东,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凭对方出兵多少,我只死守高王城,让他们望城兴叹,只得无奈退兵。
既然已经攻了出去,要想守住河东郡,就得增加战兵数量,故而王猛主动提议扩军,桓熙自是立即同意下来。
至于新增的五千骑卒,一部分是此前被淘汰的前凉骑卒中进行选拔,另一部分则是桓熙历年来的战争中,阵亡将士们已经成年的子弟。
那些阵亡将士的子弟虽然年轻,可由于桓熙给予了大笔的抚恤,让他们有条件能够练习武艺与骑术。
正所谓穷文富武。
更别提桓熙招募的是骑兵,还必须会骑马,桓熙可没有时间招募一群步卒,让他们从零开始练习骑术。
当然,那些阵亡将士的子弟们尽管武艺不俗,但终究是新兵,他们的加入,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了近卫义从的整体战斗力。
故而,桓熙并未将他们与原有的近卫义从混编,而是与新招募的前凉骑卒编在一起,不去影响原有的五千将士。
桓熙有信心,一旦城外的十万河西、河套将士爆发骚乱,他凭着三万骑兵,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其平定。
毕竟原有的五千近卫义从且不提,从前凉骑卒中选拔而出的关陇突骑,以及从河西数十鲜卑青壮中由桓熙挑选出来的百保鲜卑,都是这天下间一等一的强兵。
镇压作乱的仆从军对他们来说,实在称不上是挑战。
离开司马兴男的住处,桓熙直奔清凉殿,还没进门就听见了里边的读书声,桓德、桓律、洛娘、周幼娘如今仍在谢道韫的身边读书。
未央宫的事务可以暂时放手交给司马兴男,可是子女的教育,桓熙可不敢让司马兴男插手。
常言道,慈母多败儿,即使桓德、桓律他们不可能越过阿满,继承家业,但桓熙也不想让他们被司马兴男娇惯得不成气候。
当然了,司马兴男一直觉得自己教子有方,有桓熙的例子在,谁也不能反驳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