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痛失一臂(3000)
当满载钱币的小推车被推出来时,围观众人看着高高垒起的十万枚五铢钱,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而前来领赏的獠人们更是激动不已,他们此前也没有把握这位贵人是否真的言而有信。
桓熙从馆舍走了出来,他高举着玉佩,问道
“是谁为我寻回了家传之物?”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年轻猎户,猎户激动的举起了手
“回禀贵人,是我!”
玉佩本就是桓熙有意丢弃,自然不会追问猎户是如何回来的。
“这十万钱如今归你所有,你先仔细清点,若是少了,及时告我,我再替你补上,若是你担心回去的道路不安全,我可以派人护送。”
猎户觉着有这么多族人在场,无需桓熙派人相送,老族长却在此时插话道
“那就劳烦贵人了,至于这些钱币,无需清点,老朽相信贵人。”
老族长知道,桓熙是出于好意,毕竟对方并非不知道他们这群獠人的住处,前不久还去巡视过呢。
对方声称不用清点,但桓熙坚持道
“与人交易,钱货都要当面点清,更何况是十万钱的赏赐。”
十万钱,刚好是一百贯,抛开细绳可以忽略不计的重量,每贯2斤4两,本可以称量,但桓熙却让人当众一枚枚的细数。
众人数过之后,猎户欢呼雀跃道
“真的是十万枚五铢钱!”
当天,就有一支军队将獠人们送回部落,沿途不知有多少人看得眼红。
桓熙并不关心他们怎么分配,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以十万钱从獠人手中换回遗失之玉,当这件事情传扬开来,足以让他在益州獠人部落之间,树立威信。
如果按照史书记载,就该是远近部落,纷纷来投,但事情并没有这么容易。
这些獠人平素自由散漫惯了,凭什么要向你缴纳赋税。
桓熙在立信之余,暗中使人挑拨獠人部落之间的关系,引发他们的矛盾。
而官府却只保护愿意接受编户齐民的獠人部落,若是有在籍的獠人部落遭受侵害,必遣军队助阵,拉一派,打一派,久而久之,才真正实现了益州獠人部落争相来投。
但这还远没有到能够放松的时候,桓熙还得派遣农官,往各县教导獠人耕种,带领他们兴修水利,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獠人才会真正归心。
由于现阶段,桓温也知道益州在经过多年的战乱之后,急需休养生息,桓熙得以在蜀中轻徭薄赋,仅仅不足一年时间,桓熙治蜀,卓有成效。
益州百姓,无论汉獠,无不交口称赞,他在益州百姓与桓温将佐之间的威望与日俱增。
当然,这也与成汉君臣无道,统治暴虐有关。
与他们一对比,更能彰显出桓熙在蜀地的德政。
只是相比较桓熙在民间的贤名,还是有部分官吏在私底下抱怨桓熙太过苛刻,究其缘由,还是桓熙所推出的考成法。
此前考成法在安西幕府试行,等到桓温伐蜀之后,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得以在荆、益、梁、宁、雍、司六州推行。
新法的推广,对行政效率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让部分官员觉着自己被约束,不得自由。
只是如今桓家势大,亲党羽翼遍布六州,这些人也只敢在背后议论。
同时,桓熙以十万钱寻回家传玉佩的故事也从益州流传到了外地。
得知此事的司马兴男心疼不已,那可是足足十万钱。
她埋怨道
“熙儿什么都好,就是不会持家,哪有十万钱去换一块玉佩的道理。”
说着,她转头看向桓温
“我怎么从来不知道熙儿还有一块家传的玉佩?”
桓温得意的笑道
“哪有什么家传玉佩,这是熙儿效仿商公,与民立信。
“以区区十万钱,抚纳獠人之心,真不愧是我桓温的儿子。”
司马兴男白他一眼
“还不是从我肚子里生出来的。
“只恨那何充福薄,看不到我儿今日的成就。”
桓温劝慰道
“何相在世时,对我有恩,如今斯人已逝,死者为大,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司马兴男嘟嚷两句,也不再记恨亡者。
时间来到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朝廷关于伐蜀的封赏也终于下达。
桓温作为伐蜀主将,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袁乔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益州刺史周抚晋爵建成县公。
朱焘为平西将军,其余诸将,各有封赏。
身为嫡长子的桓熙也被桓温确立为世子,成为西部六州实际意义上的储君。
正当众人为朝廷的封赏而欣喜不已的时候,永和四年,五月,梁州刺史,桓温谋主袁乔却在汉中一病不起。
闻听噩耗,桓温如遭雷击。
如果说桓熙是他的左膀,那么袁乔无疑就是桓温的右臂,灭亡成汉,仰赖二人之功。
袁乔命人送来密信,他自知命不久矣,在信中与桓温诀别。
桓温捧着信纸放声大哭,见者无不动容
若非他身居重任,轻易不能离开荆州,桓温非得前往汉中,去见袁乔最后一面。
同袁乔的诀别信一同被送来江陵的,还有他发往建康的奏表。
袁乔在将死之际,举荐益州长史、蜀郡太守桓熙为梁州刺史。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桓熙在蜀地的政绩,已经证明了他能够担任方面之任,而益州长史兼蜀郡太守的身份,接任梁州刺史一职,也能够堵上悠悠众口。
袁乔与桓熙的交情不错,在伐蜀的过程中,二人时常不谋而合,袁乔不知道桓熙作为穿越者,早已洞悉他的想法、态度。
因而,生出知己之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初,是桓熙坚持将司马勋逐出梁州,如今,袁乔推荐桓熙接任自己,也是在投桃报李。
桓温命人将奏表送往建康,又遣人入蜀,召桓熙东出,前来江陵。
不久,梁州刺史、龙骧将军袁乔病逝于汉中,桓温痛失一臂,哀恸不已。
益州刺史周抚得知桓熙将要离开益州,当即骑乘快马,从彭模赶来成都相见。
成都的宫室依旧残破不堪,桓熙在这里住了接近一年,始终没有修缮宫室,改善自己的住处,与成汉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抚看着眼前破旧的殿宇,对于桓熙能够深得益州人心,也不再感到惊奇。
桓熙热情相迎,怎么说周抚也是他的上司,不可怠慢。
二人寒暄几句,来到正厅,周抚长话短说
“世子走后,周某实在不知谁能继任,主政益州,还请世子为我举荐贤才。”
说着,周抚将目光看向一旁的郗超,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桓熙将郗超留在益州,主持政务。
郗超是桓熙在政务上最得力的助手,蜀地如今政通人和,郗超功不可没。
周抚请求留下郗超,维持现状,由郗超取代桓熙,与自己分理益州军政,并不是周抚真的不爱权,而是在向桓熙示好。
他并不是真的求贤若渴,而是在向桓熙示好。
郗超与桓熙的关系可谓人尽皆知,如果郗超留下,桓熙即使不在蜀中,也能通过郗超,继续把持益州政务。
周抚认为桓熙不会拒绝,就连在旁侍立的郗超都忍不住屏息以待。
然而出乎二人意料的是,桓熙却摇头笑道
“周公是益州刺史,桓某此去,周公自当另聘长史,岂可来我这里抢人。
“景兴固然是我的心腹,但周公同样是我与父亲能够信任之人。
“周公与我志同道合,无需以此取信于熙,益州之事,皆委于公,万莫相疑。”
桓熙一席话,将对周抚的信任彰显得淋漓尽致,又怎能不使他感激涕零。
当然,桓熙有底气能够放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益州各郡的太守、镇将,都是他们父子的人。
而周抚的子嗣,包括周楚在内,正在江陵,名为听用,实为质子。
郗超没能名正言顺的执掌益州政务,略微有些失落。
但他也能够理解桓熙想要将自己带去梁州的想法。
哪知桓熙并未将话说完,他继续道
“自伐蜀之后,家父与朝廷交恶,急需一位谋主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
“我正要向父亲举荐景兴,至于长史的人选,还请周公另聘良材。”
话是对周抚说的,但却是说给郗超听的。
按理说,郗超前往桓温身边作为谋主,能有更大的作为。
毕竟桓熙只是桓家的继承人,而桓温才是如今的六州之主
可郗超却激动道
“得蒙主公看重,郗超感激不尽,然而天无二日,郗超心中,只有主公一颗太阳,还请主公允许下官追随左右。”
桓熙明白他的心意,长叹道
“我又如何舍得与景兴分开,可凡事都有轻重缓急之别,父亲不仅要筹谋北伐,更需要与朝廷公卿争斗,只有在江陵,景兴才能真正尽展所学,桓某只得忍痛割爱。”
郗超听得桓熙解释,哪怕再是不舍,也只能含泪答应下来。
而前来领赏的獠人们更是激动不已,他们此前也没有把握这位贵人是否真的言而有信。
桓熙从馆舍走了出来,他高举着玉佩,问道
“是谁为我寻回了家传之物?”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年轻猎户,猎户激动的举起了手
“回禀贵人,是我!”
玉佩本就是桓熙有意丢弃,自然不会追问猎户是如何回来的。
“这十万钱如今归你所有,你先仔细清点,若是少了,及时告我,我再替你补上,若是你担心回去的道路不安全,我可以派人护送。”
猎户觉着有这么多族人在场,无需桓熙派人相送,老族长却在此时插话道
“那就劳烦贵人了,至于这些钱币,无需清点,老朽相信贵人。”
老族长知道,桓熙是出于好意,毕竟对方并非不知道他们这群獠人的住处,前不久还去巡视过呢。
对方声称不用清点,但桓熙坚持道
“与人交易,钱货都要当面点清,更何况是十万钱的赏赐。”
十万钱,刚好是一百贯,抛开细绳可以忽略不计的重量,每贯2斤4两,本可以称量,但桓熙却让人当众一枚枚的细数。
众人数过之后,猎户欢呼雀跃道
“真的是十万枚五铢钱!”
当天,就有一支军队将獠人们送回部落,沿途不知有多少人看得眼红。
桓熙并不关心他们怎么分配,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以十万钱从獠人手中换回遗失之玉,当这件事情传扬开来,足以让他在益州獠人部落之间,树立威信。
如果按照史书记载,就该是远近部落,纷纷来投,但事情并没有这么容易。
这些獠人平素自由散漫惯了,凭什么要向你缴纳赋税。
桓熙在立信之余,暗中使人挑拨獠人部落之间的关系,引发他们的矛盾。
而官府却只保护愿意接受编户齐民的獠人部落,若是有在籍的獠人部落遭受侵害,必遣军队助阵,拉一派,打一派,久而久之,才真正实现了益州獠人部落争相来投。
但这还远没有到能够放松的时候,桓熙还得派遣农官,往各县教导獠人耕种,带领他们兴修水利,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獠人才会真正归心。
由于现阶段,桓温也知道益州在经过多年的战乱之后,急需休养生息,桓熙得以在蜀中轻徭薄赋,仅仅不足一年时间,桓熙治蜀,卓有成效。
益州百姓,无论汉獠,无不交口称赞,他在益州百姓与桓温将佐之间的威望与日俱增。
当然,这也与成汉君臣无道,统治暴虐有关。
与他们一对比,更能彰显出桓熙在蜀地的德政。
只是相比较桓熙在民间的贤名,还是有部分官吏在私底下抱怨桓熙太过苛刻,究其缘由,还是桓熙所推出的考成法。
此前考成法在安西幕府试行,等到桓温伐蜀之后,积累了巨大的威望,得以在荆、益、梁、宁、雍、司六州推行。
新法的推广,对行政效率的改善是显而易见的,但也让部分官员觉着自己被约束,不得自由。
只是如今桓家势大,亲党羽翼遍布六州,这些人也只敢在背后议论。
同时,桓熙以十万钱寻回家传玉佩的故事也从益州流传到了外地。
得知此事的司马兴男心疼不已,那可是足足十万钱。
她埋怨道
“熙儿什么都好,就是不会持家,哪有十万钱去换一块玉佩的道理。”
说着,她转头看向桓温
“我怎么从来不知道熙儿还有一块家传的玉佩?”
桓温得意的笑道
“哪有什么家传玉佩,这是熙儿效仿商公,与民立信。
“以区区十万钱,抚纳獠人之心,真不愧是我桓温的儿子。”
司马兴男白他一眼
“还不是从我肚子里生出来的。
“只恨那何充福薄,看不到我儿今日的成就。”
桓温劝慰道
“何相在世时,对我有恩,如今斯人已逝,死者为大,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司马兴男嘟嚷两句,也不再记恨亡者。
时间来到永和四年(公元348年),朝廷关于伐蜀的封赏也终于下达。
桓温作为伐蜀主将,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袁乔进号龙骧将军,封湘西伯。
益州刺史周抚晋爵建成县公。
朱焘为平西将军,其余诸将,各有封赏。
身为嫡长子的桓熙也被桓温确立为世子,成为西部六州实际意义上的储君。
正当众人为朝廷的封赏而欣喜不已的时候,永和四年,五月,梁州刺史,桓温谋主袁乔却在汉中一病不起。
闻听噩耗,桓温如遭雷击。
如果说桓熙是他的左膀,那么袁乔无疑就是桓温的右臂,灭亡成汉,仰赖二人之功。
袁乔命人送来密信,他自知命不久矣,在信中与桓温诀别。
桓温捧着信纸放声大哭,见者无不动容
若非他身居重任,轻易不能离开荆州,桓温非得前往汉中,去见袁乔最后一面。
同袁乔的诀别信一同被送来江陵的,还有他发往建康的奏表。
袁乔在将死之际,举荐益州长史、蜀郡太守桓熙为梁州刺史。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桓熙在蜀地的政绩,已经证明了他能够担任方面之任,而益州长史兼蜀郡太守的身份,接任梁州刺史一职,也能够堵上悠悠众口。
袁乔与桓熙的交情不错,在伐蜀的过程中,二人时常不谋而合,袁乔不知道桓熙作为穿越者,早已洞悉他的想法、态度。
因而,生出知己之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当初,是桓熙坚持将司马勋逐出梁州,如今,袁乔推荐桓熙接任自己,也是在投桃报李。
桓温命人将奏表送往建康,又遣人入蜀,召桓熙东出,前来江陵。
不久,梁州刺史、龙骧将军袁乔病逝于汉中,桓温痛失一臂,哀恸不已。
益州刺史周抚得知桓熙将要离开益州,当即骑乘快马,从彭模赶来成都相见。
成都的宫室依旧残破不堪,桓熙在这里住了接近一年,始终没有修缮宫室,改善自己的住处,与成汉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抚看着眼前破旧的殿宇,对于桓熙能够深得益州人心,也不再感到惊奇。
桓熙热情相迎,怎么说周抚也是他的上司,不可怠慢。
二人寒暄几句,来到正厅,周抚长话短说
“世子走后,周某实在不知谁能继任,主政益州,还请世子为我举荐贤才。”
说着,周抚将目光看向一旁的郗超,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桓熙将郗超留在益州,主持政务。
郗超是桓熙在政务上最得力的助手,蜀地如今政通人和,郗超功不可没。
周抚请求留下郗超,维持现状,由郗超取代桓熙,与自己分理益州军政,并不是周抚真的不爱权,而是在向桓熙示好。
他并不是真的求贤若渴,而是在向桓熙示好。
郗超与桓熙的关系可谓人尽皆知,如果郗超留下,桓熙即使不在蜀中,也能通过郗超,继续把持益州政务。
周抚认为桓熙不会拒绝,就连在旁侍立的郗超都忍不住屏息以待。
然而出乎二人意料的是,桓熙却摇头笑道
“周公是益州刺史,桓某此去,周公自当另聘长史,岂可来我这里抢人。
“景兴固然是我的心腹,但周公同样是我与父亲能够信任之人。
“周公与我志同道合,无需以此取信于熙,益州之事,皆委于公,万莫相疑。”
桓熙一席话,将对周抚的信任彰显得淋漓尽致,又怎能不使他感激涕零。
当然,桓熙有底气能够放权,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益州各郡的太守、镇将,都是他们父子的人。
而周抚的子嗣,包括周楚在内,正在江陵,名为听用,实为质子。
郗超没能名正言顺的执掌益州政务,略微有些失落。
但他也能够理解桓熙想要将自己带去梁州的想法。
哪知桓熙并未将话说完,他继续道
“自伐蜀之后,家父与朝廷交恶,急需一位谋主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中。
“我正要向父亲举荐景兴,至于长史的人选,还请周公另聘良材。”
话是对周抚说的,但却是说给郗超听的。
按理说,郗超前往桓温身边作为谋主,能有更大的作为。
毕竟桓熙只是桓家的继承人,而桓温才是如今的六州之主
可郗超却激动道
“得蒙主公看重,郗超感激不尽,然而天无二日,郗超心中,只有主公一颗太阳,还请主公允许下官追随左右。”
桓熙明白他的心意,长叹道
“我又如何舍得与景兴分开,可凡事都有轻重缓急之别,父亲不仅要筹谋北伐,更需要与朝廷公卿争斗,只有在江陵,景兴才能真正尽展所学,桓某只得忍痛割爱。”
郗超听得桓熙解释,哪怕再是不舍,也只能含泪答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