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自然不是卫宁先提出来的,历史上早就有这种模式。
所以当卫宁提出以工代赈的时候,朝堂并没有多大的反应。
具体措施不外乎就是要求当地百姓去参与赈灾,往后丁男的徭役给免除。
路充国作为新任工部尚书,自然首当其冲的出列,他抱拳道:“臣参见太子殿下。”
“臣有几个问题,斗胆请太子殿下思虑。”
卫宁不卑不亢,面色平静的道:“说。”
路充国道:“此思想,早在春秋时期被齐国大夫提起过,齐景公二年,齐地爆发水患,晏婴聚拢流民治理水患,奈何军役的人员不够,无奈找当地百姓参与赈灾,给与他们免除徭役的资格。”
“齐景公三年,按照晏婴的设想,齐国实施以工代赈的策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凡参与赈灾的百姓皆未尽心尽力,乃至水患治理一年都未有成效,反倒是朝廷给与这批百姓的食物越来越多,财政耗费越来越多。”
“最让朝廷头疼的便是,齐景公三年,参与治理水患的流民忽然爆发瘟疫,死伤者达万人,被流民感染者高达三万,给齐国带来灭顶之灾,今日我们效仿晏婴,若再发生齐景公三年的悲剧当如何?”
卫宁:“?”
他蹙眉看着路充国,淡漠的道:“路大人是没将朝廷的政策放在心中?”
路充国一愣。
不等他开口,汉武帝便不悦的道:“你们是属牛的?朕抽一鞭子你们才想到办事?”
“邯郸地龙翻身才发生多久?当初皇太子怎么提出避免瘟疫的策略?治疫五策朕是不是让衙门备案在册?”
“这才过了多久,你便忘的一干二净?还是皇太子的话伱们压根没记在心中?”
路充国微微一颤,忙不迭道:“这……臣知罪。”
汉武帝没理会路充国,反倒是看着卫宁道:“路尚书前面的担忧不无道理。”
“这么多百姓若是不用全力,那只会白白消耗朝廷财政,最终水患依旧治理不了,如何应对?”
卫宁想了想,看着群臣道:“谁说孤要用百姓?”
啊?
这话让在场人都摸不着头脑,不用百姓用谁?
以工代赈不用百姓?
卫宁道:“若我用流民呢?”
“水患既已发生,地方上一定有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一批流民就是劳动力。”
“还有,以工代赈的核心问题是怎么解决财政分配的问题。”
“免除徭役他们看不到切身利益,若我们以财政给与补偿呢?”
“做了多少事,找监工记录在册,然后每日发下钱财补贴他们的劳动力。”
“如此一来,流民的积极性固然会增加,他们失去了财富,朝廷马上给他们补充财富的方式,而不是免费发放,那其积极性一定会增加,是也不是?”
等卫宁说完,朝堂上陷入一片寂静。
卫宁只是稍微改变了思路,群臣的思路都被固化了,一直想着借鉴前朝的方式,却没想过改变。
是啊!若是让流民参与其中,而不是让没受灾的百姓参与到赈灾中,那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会增加。
卫宁看了一眼群臣,继续道:“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将水患治理完毕后,树下一块石碑,将参与治理水患的百姓名单全部写上去。”
这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能让他们的好名声流传下去,这定又会吸引更多的百姓前来参与赈灾。
汉武帝听到此处,都忍不住微微睁大眼睛朝卫宁瞥了过去。
赵周等三高官官频频点头,对卫宁提出的建议很是欣赏。
“太子殿下贤,臣认为此策可行。”
六部的部堂自然不会反驳,卫宁已经把治水患的方式掰开揉碎了喂到他们嘴里,就差亲手教他们怎么赈灾了。
汉武帝乜了一眼三省六部的部堂长官,道:“你们是国家肱股之臣,这些东西你们稍稍动动脑子就该想出来。”
“现在却让太子教你们,朕要你们有什么用?”
群臣抱拳,一脸惭愧的告饶。
汉武帝哼了一声,道:“中书拟旨、门下复核、尚书省下发工部到地方去执行。”
“过程给朕把控好,你工部不要以为现在就没事了,实施过程中会不会遇到问题,你们要不要调整,不需要太子再继续操心这些了吧?”
工部尚书路充国忙不迭抱拳道:“臣不敢。”
等三省六部部堂离去后,汉武帝才语重心长的对卫宁道:“你的这些想法建议都不错,这些日子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卫宁摇摇头道:“我只是随口一提,这不值得骄傲。”
他想了想,对汉武帝道:“国家的百姓依旧穷困潦倒,现在北方已经安定,大汉当大力发展经济。”
汉武帝道:“朕何尝不知,可如何发展呢?”
卫宁反问汉武帝道:“天下土地广袤,可朝廷却只顾眼下之一隅地,何不将江南彻底发展起来,全国经济循环,才能让百姓们的财富逐渐增加。”
北方一直是经济政治中心,统治者们也没没想过发展南方经济,主要原因还是此前的匈奴对北方威胁太大,朝廷不得不耗巨资投入北方诸城镇防止有可能的入侵。
如今匈奴的麻烦解决了,眼光也该朝南方放眼过去了。
汉武帝沉思片刻,问卫宁道:“南方有什么经济值得反馈到北方?”
卫宁道:“商业。”
“手工业,南方土地适合种植桑树,产生的丝绸可以调到北方来贩卖。”
“父皇有没有想过此前为何经济循环不通?”
汉武帝沉思片刻,双目一亮,道:“路!”
卫宁点头道:“是!路!”
“阻止南北方发展的原因就是道路,各地方官道复杂,陆地运输时间冗长,道路长久失修。”
“水路因为水利不修,导致漕运很难运输到北方来。”
“海上更不用说,大汉的船只在海上运行危险重重,建设船只的技术不到位。”
水利不通,船只技术落后,导致南北经济难以贯通,再加上陆地上道路长久失修,朝廷也舍不得花钱在修路上,如此才让经济一直萎靡,北方的经济税收全部补贴到南方……
现在,政策也该调整调整了。
(本章完)
所以当卫宁提出以工代赈的时候,朝堂并没有多大的反应。
具体措施不外乎就是要求当地百姓去参与赈灾,往后丁男的徭役给免除。
路充国作为新任工部尚书,自然首当其冲的出列,他抱拳道:“臣参见太子殿下。”
“臣有几个问题,斗胆请太子殿下思虑。”
卫宁不卑不亢,面色平静的道:“说。”
路充国道:“此思想,早在春秋时期被齐国大夫提起过,齐景公二年,齐地爆发水患,晏婴聚拢流民治理水患,奈何军役的人员不够,无奈找当地百姓参与赈灾,给与他们免除徭役的资格。”
“齐景公三年,按照晏婴的设想,齐国实施以工代赈的策略,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凡参与赈灾的百姓皆未尽心尽力,乃至水患治理一年都未有成效,反倒是朝廷给与这批百姓的食物越来越多,财政耗费越来越多。”
“最让朝廷头疼的便是,齐景公三年,参与治理水患的流民忽然爆发瘟疫,死伤者达万人,被流民感染者高达三万,给齐国带来灭顶之灾,今日我们效仿晏婴,若再发生齐景公三年的悲剧当如何?”
卫宁:“?”
他蹙眉看着路充国,淡漠的道:“路大人是没将朝廷的政策放在心中?”
路充国一愣。
不等他开口,汉武帝便不悦的道:“你们是属牛的?朕抽一鞭子你们才想到办事?”
“邯郸地龙翻身才发生多久?当初皇太子怎么提出避免瘟疫的策略?治疫五策朕是不是让衙门备案在册?”
“这才过了多久,你便忘的一干二净?还是皇太子的话伱们压根没记在心中?”
路充国微微一颤,忙不迭道:“这……臣知罪。”
汉武帝没理会路充国,反倒是看着卫宁道:“路尚书前面的担忧不无道理。”
“这么多百姓若是不用全力,那只会白白消耗朝廷财政,最终水患依旧治理不了,如何应对?”
卫宁想了想,看着群臣道:“谁说孤要用百姓?”
啊?
这话让在场人都摸不着头脑,不用百姓用谁?
以工代赈不用百姓?
卫宁道:“若我用流民呢?”
“水患既已发生,地方上一定有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民,这一批流民就是劳动力。”
“还有,以工代赈的核心问题是怎么解决财政分配的问题。”
“免除徭役他们看不到切身利益,若我们以财政给与补偿呢?”
“做了多少事,找监工记录在册,然后每日发下钱财补贴他们的劳动力。”
“如此一来,流民的积极性固然会增加,他们失去了财富,朝廷马上给他们补充财富的方式,而不是免费发放,那其积极性一定会增加,是也不是?”
等卫宁说完,朝堂上陷入一片寂静。
卫宁只是稍微改变了思路,群臣的思路都被固化了,一直想着借鉴前朝的方式,却没想过改变。
是啊!若是让流民参与其中,而不是让没受灾的百姓参与到赈灾中,那他们的积极性一定会增加。
卫宁看了一眼群臣,继续道:“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将水患治理完毕后,树下一块石碑,将参与治理水患的百姓名单全部写上去。”
这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却能让他们的好名声流传下去,这定又会吸引更多的百姓前来参与赈灾。
汉武帝听到此处,都忍不住微微睁大眼睛朝卫宁瞥了过去。
赵周等三高官官频频点头,对卫宁提出的建议很是欣赏。
“太子殿下贤,臣认为此策可行。”
六部的部堂自然不会反驳,卫宁已经把治水患的方式掰开揉碎了喂到他们嘴里,就差亲手教他们怎么赈灾了。
汉武帝乜了一眼三省六部的部堂长官,道:“你们是国家肱股之臣,这些东西你们稍稍动动脑子就该想出来。”
“现在却让太子教你们,朕要你们有什么用?”
群臣抱拳,一脸惭愧的告饶。
汉武帝哼了一声,道:“中书拟旨、门下复核、尚书省下发工部到地方去执行。”
“过程给朕把控好,你工部不要以为现在就没事了,实施过程中会不会遇到问题,你们要不要调整,不需要太子再继续操心这些了吧?”
工部尚书路充国忙不迭抱拳道:“臣不敢。”
等三省六部部堂离去后,汉武帝才语重心长的对卫宁道:“你的这些想法建议都不错,这些日子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卫宁摇摇头道:“我只是随口一提,这不值得骄傲。”
他想了想,对汉武帝道:“国家的百姓依旧穷困潦倒,现在北方已经安定,大汉当大力发展经济。”
汉武帝道:“朕何尝不知,可如何发展呢?”
卫宁反问汉武帝道:“天下土地广袤,可朝廷却只顾眼下之一隅地,何不将江南彻底发展起来,全国经济循环,才能让百姓们的财富逐渐增加。”
北方一直是经济政治中心,统治者们也没没想过发展南方经济,主要原因还是此前的匈奴对北方威胁太大,朝廷不得不耗巨资投入北方诸城镇防止有可能的入侵。
如今匈奴的麻烦解决了,眼光也该朝南方放眼过去了。
汉武帝沉思片刻,问卫宁道:“南方有什么经济值得反馈到北方?”
卫宁道:“商业。”
“手工业,南方土地适合种植桑树,产生的丝绸可以调到北方来贩卖。”
“父皇有没有想过此前为何经济循环不通?”
汉武帝沉思片刻,双目一亮,道:“路!”
卫宁点头道:“是!路!”
“阻止南北方发展的原因就是道路,各地方官道复杂,陆地运输时间冗长,道路长久失修。”
“水路因为水利不修,导致漕运很难运输到北方来。”
“海上更不用说,大汉的船只在海上运行危险重重,建设船只的技术不到位。”
水利不通,船只技术落后,导致南北经济难以贯通,再加上陆地上道路长久失修,朝廷也舍不得花钱在修路上,如此才让经济一直萎靡,北方的经济税收全部补贴到南方……
现在,政策也该调整调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