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在这个地方,宝玉刚刚抵达,就看到两个媳妇迎面走来。他好奇地问:“你们是谁?”秋纹回答说:“宝玉在这里呢,大呼小叫的,小心别吓到别人!”那两位媳妇立刻笑着道歉:“我们不知道是您,刚才的举动可能给您带来了麻烦。姑娘们这几天一定很辛苦了!”说着,她们已经走到了宝玉跟前。
麝月等人好奇地问:“你们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媳妇们回答:“这是老太太赏赐给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着说:“外面唱的是‘八义’,没有唱‘混元盒’,怎么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宝玉命令道:“把盒子打开让我看看。”秋纹和麝月立刻上前,将两个盒子打开,那两个媳妇也忙蹲下身子。
宝玉看了看两个盒子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宴席上最好的水果、茶点等美食。他点了点头,准备离开。麝月等人急忙把盒子盖盖上,跟在宝玉后面。宝玉笑着说:“这两个女人还挺和气的,说话也很得体。他们每天工作很累,还说你们连日辛苦,不像那些自夸功劳的人。”麝月说:“这两个人还好,但那些不懈理的人真是太不懈理了。”宝玉说:“你们都是明白人,体谅他们是粗俗可怜的人就行了。”一边说着,一边继续往前走,走出了园门。
那几个老妇人,虽然正在享受着酒和牌的乐趣,但她们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其中,而是时不时地出来打探情况。当她们看到宝玉走出来时,也都紧随其后跟了上来。
他们来到了花厅的廊上,只见那两个小丫头——一个手里捧着一个小盆,另一个搭着手巾,还拿着一个沤子小壶——在那里已经等了很久。秋纹先忙伸手向盆内试了试水温,然后说道:“你越大越粗心了。那里弄得这冷水?”小丫头笑着回答:“姑娘,你看看这个天!我怕水冷,倒的是滚水,这还冷了。”
正说着,恰好看到一个老妇人提着一壶滚水走过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水。”那老妇人回答道:“姐姐,这是老太太沏茶用的,我建议你去舀一些吧。那里就走大了脚呢?”秋纹说:“不管你是谁的!你不给我,我就敢把老太太的茶吊子倒了洗手!”
那老妇人回头看见了秋纹,立刻提起壶来给她倒了一些水。秋纹说:“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见识!谁不知道这是老太太的?要不着的,就敢要了?”老妇人笑着说:“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
宝玉洗完手后,那个小丫头用小壶儿倒了沤子在他手上,宝玉将手沤了一下。秋纹和麝月也趁着热水洗了一回,然后跟着宝玉走了进去。
宝玉想要喝一杯暖和的酒,于是他向李婶娘要了一壶。他们俩都笑着让对方先坐。贾母说:“他是个小孩子家,让他先斟酒吧。大家都要喝完这一杯。”说完,她就自己把酒喝了下去。邢王二夫人也跟着喝了,薛姨妈和李婶娘也只能跟着喝了。贾母又命令宝玉道:“你把姐姐妹妹们的酒杯都斟满,不许乱斟,都要让他们喝完。”
宝玉听了之后答应了下来,并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斟满了酒杯。当轮到黛玉时,她却不喝酒,而是拿起酒杯放在宝玉的嘴唇边。宝玉一口气把酒喝了下去。黛玉笑着说:“谢谢你。”宝玉替她斟满了一杯酒。风姐儿便笑着说:“宝玉别喝冷酒啊,小心手发抖哦!明天可就写不了字、拉不开弓了。”
宝玉回答道:“我没有喝冷酒。”风姐儿笑着说:“我知道你没有喝冷酒啦!只是随便提醒一下而已。”然后宝玉就把里面的酒都斟完了——除了贾蓉的妻子是由丫鬟们斟酒之外——然后又走到廊下给贾珍等人斟了酒。他们坐了一会儿之后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来。
在这个宁静的时刻,当大家享用完美味的上汤后,紧接着又品尝了香甜可口的元宵。贾母便吩咐道:“暂停戏曲表演,这些小孩子们都很可怜,先给他们一些热腾腾的滚汤和菜肴填饱肚子,然后再继续唱戏。”她还命人将各种水果、元宵等美食拿给孩子们品尝。
不久,戏曲表演暂时停止,一个婆子带着两个经常在府中走动的女说书先生走了进来。她们在一边摆放了两张凳子,贾母让她们坐下,并将弦子和琵琶递给她们。
贾母便问李薛二人:“你们想听什么故事?”他们两人都回答说:“随便什么都行。”贾母又问:“最近有没有新增什么新的故事?”两位女说书先生回答:“倒是有一段新的故事,是关于残唐五代时期的。”
贾母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女说书先生回答:“这个故事叫做‘凤求鸾’。”
贾母说:“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错,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起的,你先大概讲一下,如果好听再说。”女说书先生说道:“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残唐时期,有一位乡绅,他原本是金陵人,名叫王忠,曾经担任过两朝的宰相。如今他已经告老还乡,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王熙凤。”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贾母笑着说:“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凤丫头吗?”媳妇们忙上前推她说:“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别乱说!”贾母说:“你只管继续说吧。”女说书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真是该死!竟然不知道是奶奶的忌讳!”凤姐儿笑着说:“怕什么?你继续说吧。重名重姓的人多着呢。”
女说书先生又继续说道:“那一年,王老爷送王公子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天遇到了大雨,他们来到一个村庄避雨。没想到这个村子里也住着一位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好友,于是便留下王公子住在他的书房里。这位李乡绅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位小姐芳名叫做雏鸾,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贾母立刻接话道:“怪不得叫做‘凤求鸾’。不用多说了,我已经猜到了:这一定是王熙凤希望这位雏鸾小姐成为他的妻子。”
女先儿笑着问:“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个故事?”众人都纷纷说:“老太太什么故事没听过?就算没听过,也能猜得出来。”
贾母笑着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路,无非就是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最没有趣味。把人家的女儿说得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子都没有了。开口就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定被宠爱如珍宝。这个小姐必定通文知礼,无所不知,简直是绝代佳人。只要看到一个英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她就会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像鬼,贼不像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即使满腹经纶,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满腹文章,却去当贼,难道法律会因为他是才子就不把他当作贼吗?可见那些编书的人是在自欺欺人。再者:既然说是世家子弟、书香门第的小姐,又知书达理,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那么即使告老还家,自然也有奶妈子和丫头们侍奉小姐的人不少,为什么这些书上每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就只有小姐和一个紧跟着她的丫头知道呢?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干什么的?这不是前言不搭后语了吗?”
听了老太太的话,众人忍俊不禁,道:“老太太这一说,真是谎话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有个缘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是妒忌人家富贵,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糟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被邪念所惑,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别叫他诌掉了下巴颏子罢!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姐儿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着止住了。”李薛二人都笑说:“这正是大家子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有这些杂话叫孩子们听见。”
凤姐儿斟酒上前,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罢。这一回就叫做“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杯酒,看两出戏着,再从逐朝话言掰起,如何?”一面说,一面斟酒,一面笑。未说完,众人俱已笑倒了。两个女先儿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没了!”
薛姨妈看着眼前的场景,忍不住笑道:“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凤姐儿听后,也笑着回应:“外头只有一位珍大哥哥,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淘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立了多少规矩啊!便不是从小儿兄妹,只论大伯子、小婶儿,那二十四孝上的‘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一笑,多吃了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我不成?”
贾母听了这话,也笑了起来:“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倒是亏他才一路说,笑的我这里痛快了些,我再吃一盅酒。”说着,贾母又命宝玉:“来敬你姐姐一杯。”凤姐儿却笑着说:“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罢。”说着,便将贾母的杯拿起来,将半杯剩酒吃了,将杯递与丫鬟,另将温水浸的杯换一个上来。于是各席上的都撤去,另将温水浸着的代换斟了新酒上来,然后归坐。
这时,女先儿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贾母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合弦按调拨弄起来。贾母因问:“天有几更了?”众婆子忙回:“三更了。”贾母道:“怪道寒浸浸的起来。”早有众丫鬟拿了添换的衣裳送来。
王夫人起身陪笑说道:“老太太不如挪进暖阁里地炕上,倒也罢了。这二位亲戚也不是外人,我们陪着就是了。”贾母听说,笑道:“既这样说,不如大家都挪进去,岂不暖和?”王夫人道:“恐里头坐不下。”贾母道:“我有道理:如今也不用这些桌子,只用两三张并起来,大家坐在一处,挤着,又亲热,又暖和。”众人都道:“这才有趣儿!”
说着,便起身离开了座位。众媳妇们立刻忙碌起来,撤去残席,整理好桌子。里面将三张大桌并排摆放整齐,又重新添换了果馔摆好。
贾母见状便说:“大家都不要拘泥于礼节,听我分派,你们就坐吧。”说着,便让薛李正面朝上坐下,自己则坐在西面,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紧挨着左右坐下。然后对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和王夫人之间夹着宝玉。宝钗等姐妹们则坐在西边。依次下去,娄氏带着贾蓝;尤氏和李纨夹着贾兰;下面横头是贾蓉的妻子胡氏。
贾母接着说道:“珍哥,带着你兄弟们去吧,我也要去休息了。”贾珍等人忙答应,又都进来听吩咐。贾母道:“快去吧,不用进来了。才刚坐下,又都要起来。你们快去休息吧,明天还有大事要处理呢。”贾珍忙答应了,又笑着说:“留下蓉儿斟酒才是。”
贾母笑道:“正是,我忘了他。”贾珍应了一声“是”,便转身带领贾琏等人出去。二人自然是欢喜不已,便命人将贾琮和贾璜各自送回家去,然后约了贾琏一起去寻欢作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这个场景中,贾母满面笑容地说:“我正在想:虽然这些人在这里取乐,但是必须要有一对重孙儿孙女在场才能更加完美。蓉儿现在已经全了。蓉儿!你和你的妻子坐在一起,也算是团圆了。”
这时,有家人媳妇递上了戏单,贾母笑着说:“我们娘儿们正说得兴高采烈,又要吵起来。而且那些孩子们熬夜怪冷的。也罢,就让他们先休息一下,把我们的女孩子们叫来,就在这台上唱两出戏吧,也让她们给大家看看。”媳妇们听了,立刻答应下来,忙着一面派人去大观园传人,一面去二门口传小厮们伺候。小厮们急忙赶到戏房,将班中的大人全部带出去,只留下小孩子们。
麝月等人好奇地问:“你们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媳妇们回答:“这是老太太赏赐给金花二位姑娘吃的。”秋纹笑着说:“外面唱的是‘八义’,没有唱‘混元盒’,怎么又跑出金花娘娘来了?”宝玉命令道:“把盒子打开让我看看。”秋纹和麝月立刻上前,将两个盒子打开,那两个媳妇也忙蹲下身子。
宝玉看了看两个盒子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宴席上最好的水果、茶点等美食。他点了点头,准备离开。麝月等人急忙把盒子盖盖上,跟在宝玉后面。宝玉笑着说:“这两个女人还挺和气的,说话也很得体。他们每天工作很累,还说你们连日辛苦,不像那些自夸功劳的人。”麝月说:“这两个人还好,但那些不懈理的人真是太不懈理了。”宝玉说:“你们都是明白人,体谅他们是粗俗可怜的人就行了。”一边说着,一边继续往前走,走出了园门。
那几个老妇人,虽然正在享受着酒和牌的乐趣,但她们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其中,而是时不时地出来打探情况。当她们看到宝玉走出来时,也都紧随其后跟了上来。
他们来到了花厅的廊上,只见那两个小丫头——一个手里捧着一个小盆,另一个搭着手巾,还拿着一个沤子小壶——在那里已经等了很久。秋纹先忙伸手向盆内试了试水温,然后说道:“你越大越粗心了。那里弄得这冷水?”小丫头笑着回答:“姑娘,你看看这个天!我怕水冷,倒的是滚水,这还冷了。”
正说着,恰好看到一个老妇人提着一壶滚水走过来,小丫头便说:“好奶奶,过来给我倒上些水。”那老妇人回答道:“姐姐,这是老太太沏茶用的,我建议你去舀一些吧。那里就走大了脚呢?”秋纹说:“不管你是谁的!你不给我,我就敢把老太太的茶吊子倒了洗手!”
那老妇人回头看见了秋纹,立刻提起壶来给她倒了一些水。秋纹说:“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见识!谁不知道这是老太太的?要不着的,就敢要了?”老妇人笑着说:“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
宝玉洗完手后,那个小丫头用小壶儿倒了沤子在他手上,宝玉将手沤了一下。秋纹和麝月也趁着热水洗了一回,然后跟着宝玉走了进去。
宝玉想要喝一杯暖和的酒,于是他向李婶娘要了一壶。他们俩都笑着让对方先坐。贾母说:“他是个小孩子家,让他先斟酒吧。大家都要喝完这一杯。”说完,她就自己把酒喝了下去。邢王二夫人也跟着喝了,薛姨妈和李婶娘也只能跟着喝了。贾母又命令宝玉道:“你把姐姐妹妹们的酒杯都斟满,不许乱斟,都要让他们喝完。”
宝玉听了之后答应了下来,并按照顺序一个一个地斟满了酒杯。当轮到黛玉时,她却不喝酒,而是拿起酒杯放在宝玉的嘴唇边。宝玉一口气把酒喝了下去。黛玉笑着说:“谢谢你。”宝玉替她斟满了一杯酒。风姐儿便笑着说:“宝玉别喝冷酒啊,小心手发抖哦!明天可就写不了字、拉不开弓了。”
宝玉回答道:“我没有喝冷酒。”风姐儿笑着说:“我知道你没有喝冷酒啦!只是随便提醒一下而已。”然后宝玉就把里面的酒都斟完了——除了贾蓉的妻子是由丫鬟们斟酒之外——然后又走到廊下给贾珍等人斟了酒。他们坐了一会儿之后才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来。
在这个宁静的时刻,当大家享用完美味的上汤后,紧接着又品尝了香甜可口的元宵。贾母便吩咐道:“暂停戏曲表演,这些小孩子们都很可怜,先给他们一些热腾腾的滚汤和菜肴填饱肚子,然后再继续唱戏。”她还命人将各种水果、元宵等美食拿给孩子们品尝。
不久,戏曲表演暂时停止,一个婆子带着两个经常在府中走动的女说书先生走了进来。她们在一边摆放了两张凳子,贾母让她们坐下,并将弦子和琵琶递给她们。
贾母便问李薛二人:“你们想听什么故事?”他们两人都回答说:“随便什么都行。”贾母又问:“最近有没有新增什么新的故事?”两位女说书先生回答:“倒是有一段新的故事,是关于残唐五代时期的。”
贾母问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女说书先生回答:“这个故事叫做‘凤求鸾’。”
贾母说:“这个名字听起来不错,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起的,你先大概讲一下,如果好听再说。”女说书先生说道:“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残唐时期,有一位乡绅,他原本是金陵人,名叫王忠,曾经担任过两朝的宰相。如今他已经告老还乡,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王熙凤。”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贾母笑着说:“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凤丫头吗?”媳妇们忙上前推她说:“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别乱说!”贾母说:“你只管继续说吧。”女说书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真是该死!竟然不知道是奶奶的忌讳!”凤姐儿笑着说:“怕什么?你继续说吧。重名重姓的人多着呢。”
女说书先生又继续说道:“那一年,王老爷送王公子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那天遇到了大雨,他们来到一个村庄避雨。没想到这个村子里也住着一位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好友,于是便留下王公子住在他的书房里。这位李乡绅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位小姐芳名叫做雏鸾,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贾母立刻接话道:“怪不得叫做‘凤求鸾’。不用多说了,我已经猜到了:这一定是王熙凤希望这位雏鸾小姐成为他的妻子。”
女先儿笑着问:“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个故事?”众人都纷纷说:“老太太什么故事没听过?就算没听过,也能猜得出来。”
贾母笑着说:“这些书都是一个套路,无非就是一些才子佳人的故事,最没有趣味。把人家的女儿说得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得连影子都没有了。开口就是‘乡绅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一个小姐,必定被宠爱如珍宝。这个小姐必定通文知礼,无所不知,简直是绝代佳人。只要看到一个英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她就会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也忘了,鬼不像鬼,贼不像贼,那一点儿像个佳人?即使满腹经纶,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一个男人,满腹文章,却去当贼,难道法律会因为他是才子就不把他当作贼吗?可见那些编书的人是在自欺欺人。再者:既然说是世家子弟、书香门第的小姐,又知书达理,连夫人都知书识礼的,那么即使告老还家,自然也有奶妈子和丫头们侍奉小姐的人不少,为什么这些书上每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就只有小姐和一个紧跟着她的丫头知道呢?你们想想:那些人都是干什么的?这不是前言不搭后语了吗?”
听了老太太的话,众人忍俊不禁,道:“老太太这一说,真是谎话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有个缘故。编这样书的人,有一等是妒忌人家富贵,或者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糟塌人家。再有一等人,他自己看了这些书,被邪念所惑,想着得一个佳人才好,所以编出来取乐儿。他何尝知道那世宦读书人家儿的道理!别叫他诌掉了下巴颏子罢!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姐儿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着止住了。”李薛二人都笑说:“这正是大家子的规矩。连我们家也没有这些杂话叫孩子们听见。”
凤姐儿斟酒上前,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嗓子再掰谎罢。这一回就叫做“掰谎记”,就出在本朝,本地,本年,本月,本日,本时。老祖宗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真是谎且不表,再整观灯看戏的人”。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杯酒,看两出戏着,再从逐朝话言掰起,如何?”一面说,一面斟酒,一面笑。未说完,众人俱已笑倒了。两个女先儿也笑个不住,都说:“奶奶好刚口!奶奶要一说书,真连我们吃饭的地方都没了!”
薛姨妈看着眼前的场景,忍不住笑道:“你少兴头些!外头有人,比不得往常。”凤姐儿听后,也笑着回应:“外头只有一位珍大哥哥,我们还是论哥哥妹妹,从小儿一处淘气淘了这么大。这几年因做了亲,我立了多少规矩啊!便不是从小儿兄妹,只论大伯子、小婶儿,那二十四孝上的‘斑衣戏彩’,他们不能来戏彩引老祖宗笑一笑,我这里好容易引的老祖宗笑一笑,多吃了一点东西,大家喜欢,都该谢我才是,难道反笑我不成?”
贾母听了这话,也笑了起来:“可是这两日我竟没有痛痛的笑一场;倒是亏他才一路说,笑的我这里痛快了些,我再吃一盅酒。”说着,贾母又命宝玉:“来敬你姐姐一杯。”凤姐儿却笑着说:“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罢。”说着,便将贾母的杯拿起来,将半杯剩酒吃了,将杯递与丫鬟,另将温水浸的杯换一个上来。于是各席上的都撤去,另将温水浸着的代换斟了新酒上来,然后归坐。
这时,女先儿回说:“老祖宗不听这书,或者弹一套曲子听听罢。”贾母道:“你们两个对一套‘将军令’罢。”二人听说,忙合弦按调拨弄起来。贾母因问:“天有几更了?”众婆子忙回:“三更了。”贾母道:“怪道寒浸浸的起来。”早有众丫鬟拿了添换的衣裳送来。
王夫人起身陪笑说道:“老太太不如挪进暖阁里地炕上,倒也罢了。这二位亲戚也不是外人,我们陪着就是了。”贾母听说,笑道:“既这样说,不如大家都挪进去,岂不暖和?”王夫人道:“恐里头坐不下。”贾母道:“我有道理:如今也不用这些桌子,只用两三张并起来,大家坐在一处,挤着,又亲热,又暖和。”众人都道:“这才有趣儿!”
说着,便起身离开了座位。众媳妇们立刻忙碌起来,撤去残席,整理好桌子。里面将三张大桌并排摆放整齐,又重新添换了果馔摆好。
贾母见状便说:“大家都不要拘泥于礼节,听我分派,你们就坐吧。”说着,便让薛李正面朝上坐下,自己则坐在西面,叫宝琴、黛玉、湘云三人紧挨着左右坐下。然后对宝玉说:“你挨着你太太。”于是邢夫人和王夫人之间夹着宝玉。宝钗等姐妹们则坐在西边。依次下去,娄氏带着贾蓝;尤氏和李纨夹着贾兰;下面横头是贾蓉的妻子胡氏。
贾母接着说道:“珍哥,带着你兄弟们去吧,我也要去休息了。”贾珍等人忙答应,又都进来听吩咐。贾母道:“快去吧,不用进来了。才刚坐下,又都要起来。你们快去休息吧,明天还有大事要处理呢。”贾珍忙答应了,又笑着说:“留下蓉儿斟酒才是。”
贾母笑道:“正是,我忘了他。”贾珍应了一声“是”,便转身带领贾琏等人出去。二人自然是欢喜不已,便命人将贾琮和贾璜各自送回家去,然后约了贾琏一起去寻欢作乐。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在这个场景中,贾母满面笑容地说:“我正在想:虽然这些人在这里取乐,但是必须要有一对重孙儿孙女在场才能更加完美。蓉儿现在已经全了。蓉儿!你和你的妻子坐在一起,也算是团圆了。”
这时,有家人媳妇递上了戏单,贾母笑着说:“我们娘儿们正说得兴高采烈,又要吵起来。而且那些孩子们熬夜怪冷的。也罢,就让他们先休息一下,把我们的女孩子们叫来,就在这台上唱两出戏吧,也让她们给大家看看。”媳妇们听了,立刻答应下来,忙着一面派人去大观园传人,一面去二门口传小厮们伺候。小厮们急忙赶到戏房,将班中的大人全部带出去,只留下小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