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大桥头馄饨摊。

    过了八点,早餐摊上吃饭的人也少了,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人。

    “大叔,两碗馄饨,大份的,再来三个茶叶蛋。”王腾吆喝一声,顺势坐在小马扎上。

    刚坐下就发现商庭还站着。

    “这叫马扎。”王腾拿起一个马扎放到折叠桌另外一侧。

    “倒是方便。”商庭轻轻然坐下,坐姿端庄,后背挺得笔直,似乎屁股下面坐的不是马扎,是龙椅。

    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也就当她独自一人,或王腾在身边服侍的时候,她才会展露出慵懒的一面。

    吃饭的人少,馄饨很快就端了上来。

    十几个馄饨在白瓷碗盛的汤里漂浮着,汤是淡黄色的,上面飘着虾皮、紫菜和葱花,还有几滴香油。

    鲜香气扑鼻。

    “这里的馄饨馅大皮薄,汤汁味道也好,你尝尝。我记得你也爱吃馄饨,看看和咱御膳房的手艺差多少。”王腾把一次性筷子掰开,用纸巾擦了擦,递到商庭手里。又用汤勺盛了三个馄饨,放在一個小碗里,摆在商庭面前。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颇具美感。

    “在这里吃饭的都是普通百姓吗?”商庭没有着急吃,她看了看四周问道。

    王腾一边剥着茶叶蛋,一边说道:“对,在这里吃饭的基本上都是普通打工族,平民老百姓。”

    商庭端着碗,用勺子舀起一个馄饨,轻轻的吹了吹,咬了一口,嘴唇微微蠕动,等馄饨咽下去之后才开口说道:“味道不错,比御膳房做的也差不了多少。”

    王腾把茶叶蛋的蛋白和蛋黄分开,放到一个小碟子里,然后将小碟子递到商庭面前,笑着说道:“这可不一样,你大魏吃的馄饨,那高汤可是用鱼翅、鲍鱼、海参、老母鸡吊的。就那一锅汤,就顶得上这饨摊了,那得多少碗馄饨。”

    “想不到这里的百姓,和朕吃的差不多,真乃盛世。”商庭低头看了一眼小碟上的茶叶蛋,问道:“这是鸡蛋?”

    “是鸡蛋,用卤料煮的。”

    “为何在这里普通百姓也能用这样的饭食?”商庭不解的问道。

    王腾沉思片刻,答道:“嗯,这个解释起来就有些复杂了,怎么说呢?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打个比方吧,在咱们大魏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

    商庭放下手里的勺子,抬头说道:“去年岭南的肥田,亩产二百二十余斤,西北那边的像九水、陇右这些地方,亩产不过一百五十斤,这还是年景好的时候。遇到荒年……”说到这里,商庭顿了一下,她的眉毛微微皱起。

    “隆盛七年,大旱,陇右、汜水、汾州庄稼绝产,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

    “易子而食。”

    商庭看着碗里的馄饨,没了吃饭的兴致。

    王腾在商庭身边整整三年,对她的心思把控到了极点。

    明白是时候岔开话题了。

    “陛下记得可真准。”

    商庭默然道:“民以食为天,不知道这些又如何治理国家。”

    “在这个时代,一亩地的产量大约有1200斤。具体的数字我不知道,但是这个数应该大差不差。”王腾道。

    商庭一惊,问道:“一亩地有一千两百斤,如何做到?”

    “这儿都是用大机械生产,有充足的水利设施和足够的化肥农药。在大魏,一个农户拼死拼活也就能种二十亩地,可是在这儿运用机械,大农场里一个人就能种上百亩地。所以可以用很少的人力解决吃饭问题。解放出来的其他劳动力就可以从事别的行业。这就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