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六章 危险与机遇并存

    延绥镇驻地,榆林卫。

    二月十九这天,王琼得知了刘瑾即将过道延绥,往宁夏去的消息。

    总兵官神英立在王琼身后,小心翼翼道:“上旨乃发,以大同总兵官平虏侯为将,遣三千多精骑调宁夏,可现在大同那边还没动静,却是镇守中官先到了,军门大人,您看我们应该如何应付?”

    王琼道:“宁夏虽属三边之地,但这路驻守花马池的兵马,却并不在本官的统调之下,他们如何安排,本官不会加以理会。”

    王琼还是比较明智的。

    管着三边,大半个西北的军务都在他的麾下,可问题就在于各处的防务并不是很着紧,无法获得功劳,但也不至于因此而犯错。

    可花马池那路人马就不一样了,他本身就是皇帝特别派到西北来的一路兵马,且花马池近乎属于三边的“飞地”,张懋和柳景因为花马池一战而落罪,现在驻守花马池的主要也是张懋带来的兵马。

    王琼的意思是,那是皇帝直接治下的一路人马,我只负责监督,不对他们的作战计划和行为负责。

    神英道:“以末将所知,鞑靼人在犯了花马池之后,兵马仍旧在河套等地活动,现在仍不消停。若是鞑靼再来犯的话,花马池有失,只怕其它各处也会跟着受累。”

    你不想管?

    除了花马池这一个地方,别的地方都在你王琼的职责范围之内,你不想管也会被逼着管。

    王琼往神英身上瞅一眼,问道:“你的意思呢?”

    神英道:“花马池本驻有宁夏本地的将官两千余,在英国公奉调回京之后,宁夏巡抚已将这两千多兵马抽调走,虽然如今驻守在花马池的仍旧有过万兵马,咱战力已大不如前。”

    王琼点点头。

    他很清楚,张懋麾下的主力分为三部份,一部分是从京城调过来的,人最少但其实也最没能力,也没经历过实战。

    第二部分就是张懋从京师出发后,沿途从大同、偏头关等地征调的兵马,这批人虽然算是边军,也有一定的实战能力,但问题是长期不让他们回乡,一个个早就没有恋战之心,等于是驻扎在外地,心理上承受极大压力。

    第三部分则是宁夏的人马。

    宁夏这路人马零零星星被调过去有六七千,后来一再被抽调走,也是因为宁夏本地没有义务把所有精锐都驻扎在一个花马池。

    宁夏本地的兵马,有很多有跟随杨一清取得黄河一战大捷的经历,且麾下武器精良,战意十足。

    这群人被抽调走,对花马池的防务影响很大。

    神英道:“大概是朝廷觉得如今花马池驻守的兵马已足够,所以才没有再给那位刘公公调太多的兵马随行,只让从大同增调三千精骑,如今还没到,就怕这会鞑靼人来犯。”

    王琼摇头道:“鞑靼已有两次入寇花马池的经历,以其兵马之疲惫,料想不会在春荒时再来。至于那位刘公公,即便真进了卫城,也跟他说,本官公务繁忙,无暇相见。请求调兵及钱粮等事,一概不加理会。”

    王琼虽然跟刘瑾之间有点交情,但还不至于有多深厚。

    所以王琼的原则是,也不跟你撕破脸,但你想通过我来获取资源帮你成就功名,那还是别想了。

    ……

    ……

    刘瑾的确有要活动关系,帮自己宁夏之行提前做筹谋的打算。

    把郑遂的人带上,也是出自这方面的原因。

    他本觉得,王琼作为研武堂的首席教官,而自己又曾提督研武堂,光是这交情,就应该很深厚,便想借着路过榆林卫的时候,跟王琼多讨一点政治资源,也是他在来的路上就听说花马池那边缺兵少粮。

    “公公,您放心,卑职这就进城去给您传信,您只管等好消息。”

    郑遂作为锦衣卫千户出身,对于刘瑾和王琼的交情很了解,他觉得这是他巴结王琼的好机会,所以主动请缨进城。

    刘瑾满意点头道:“咱家作为镇守之官,不宜随便进城,就靠你了。”

    然后刘瑾就安心在城外的驿馆等“好消息”。

    结果等了两天,也没见郑遂回来,而刘瑾这边却害怕耽搁了行程,这还是他这一路上休息时间最长的,让他心慌。

    小厮道:“爷,您不是说一路上要快马加鞭吗?若再这么等下去,要是朝廷来催,那就是没到镇所,便要记过了。”

    “用你说吗?”刘瑾很不满,“郑遂看上去很精明干练,怎么办事如此拖沓?还是说……”

    有些事,刘瑾其实意识到了,但他不想深究。

    因为他觉得,王琼应该不会那么无情吧?

    小厮直接问出口:“那位王侍郎,一定会给爷您面子吗?”

    “不然呢?”刘瑾道,“咱家在京师时,可是凭一己之力,将一个阁老给按下去,提督研武堂,你当是一般的小吏?再等等。”

    此时的刘瑾已经开始没信心了。

    ……

    ……

    刘瑾还是把郑遂给等回来了。

    郑遂见到刘瑾之后,赶紧磕头谢罪道:“卑职无能,几次想求见王大人,都被拒之门外,直到今日才见到总兵官神大人,他说……王大人是不会见您的特使,还说……”

    “说什么?”刘瑾皱眉。

    “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郑遂道。

    刘瑾惊讶道:“咱家怎么就跟姓王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了?这真是他的话?”

    郑遂脸上有些迟疑,却还是言之凿凿道:“神大人的确是如此说的。”

    刘瑾一听,鼻子差点都气歪了。

    “好他个王琼,咱家来此,难道是为了跟他攀交情的?咱家与他并无军权上的交集,不过是路过,好心跟他打一声招呼,他竟如此怠慢?还……出口伤人?”刘瑾咬着牙,大有一种要把王琼撕碎的感觉。

    小厮道:“王大人这么不顾交情吗?”

    刘瑾冷笑道:“那王某人,定是觉得,咱家把谢于乔给按倒,乃是坏了他的名声,毕竟他也是研武堂中人,他会怕别人说他是跟咱家同流合污。”

    郑遂急忙道:“小人认为,王大人或是……有别的苦衷。”

    “你还替姓王的说话?”刘瑾气愤道,“到底是跟谁的?”

    “没有……小人只是胡言乱语。”郑遂反倒好像松口气。

    刘瑾道:“也罢,大不了咱家就当没认识这个人,现在都没求着他,以后他想来求着咱家,看咱家怎么给他脸色看!走!”

    小厮问道:“爷,咱去哪?”

    “还能去哪?当然是去花马池!在这里都耽搁了几日,要是被上面责问下来,命还要不要了?如今军中可是最讲求军机的,上面规定几天到,咱家不但要到,还要提前到!”

    刘瑾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尤其是他觉得自己还没多少军功,不太容易在军中立足。

    郑遂道:“小人这就去为公公您准备车驾。”

    ……

    ……

    刘瑾离开延绥的消息,当晚就传到王琼耳中。

    “走了?”王琼皱眉,对神英道,“他在城外停留三天,却不知是为何?难道他有什么军务上的事,非要与我商谈不可?”

    神英道:“他到的是花马池,且他所部人马的兴衰荣辱,跟大人您应该是无关的。要不……找人再去问问?”

    “不用了。”王琼道,“人走都走了,他早些去到花马池也是好事,最近总觉得不安。”

    “大人……”

    王琼皱眉道:“最近夜不收获取的消息,都太零碎了,却是没有大同那边的战报传来,本来以王伯安的能力,还有他做事的果决,不会延误军机,朝廷跟他调三千大同兵马,他到现在都还没调过来,总觉得事情不太寻常。”

    神英道:“上次新建伯给英国公调兵,出力不讨好,他大概也是心生忌惮了吧。”

    王琼摇头道:“为将者,若是意气用事,那绝对做不了大事,以本官对伯安的了解,他断然不会如你所言。调兵耽搁,只怕也是因为鞑靼人开春之后或有动作,只是尚未被我们察觉。”

    神英道:“延绥之地,重点在防备河套之地鞑靼人的进犯,而如今河套南部的很多地方,都有我们的兵马,鞑靼人已经好几年不敢来犯,就算是夜不收获取消息,也要走更远。”

    “唉!”王琼叹口气道,“本来兵锋强盛,是好事,但也会带来一些牵连因果。如你所言,延绥如今好像是远离了战场的第一线,可这边疆各处,第一线的战场到底在哪里呢?偏关?还是大同?再或是宁夏?”

    神英目光也打量着的地图,道:“可能在大同吧。”

    王琼摇头道:“大同如今也不在前线,上面还有猫儿庄,再往北还有威宁海,鞑靼人现在甚至都不敢在威宁海周边活动,大同又怎会是第一线?至于宣府……唉!越来越看不懂了。”

    神英问道:“会不会是宁夏?再或是花马池?陛下毕竟派了兵马在花马池驻守。”

    王琼道:“鞑靼已两次入寇花马池,倒是有此可能,但鞑靼难道不知我大明在花马池囤积重兵吗?他来犯的意义又何在?两次都没讨得便宜,他会再来第三次?”

    “是。”神英道,“鞑靼人现在应该已无来犯的勇气,犯何处,都是自讨苦吃。”

    “嗯。”王琼点点头,伸手示意神英可以先走了。

    随后他又盯着地图,似乎想从中找出点什么关键信息来。

    ……

    ……

    刘瑾从延绥出发,又是马不停蹄往花马池方向挺进,一路上又是风餐露宿,才两天下来,已经是苦不堪言。

    “再坚持坚持,就到了。”刘瑾这天中午趁着放饭的时候,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着远处。

    郑遂走过来,一脸黄土道:“公公,您娇贵,这西北之地风沙太大,要不您先进帐篷休息休息?等风小一些再走,大不了入夜之后,再赶一段路。”

    刘瑾道:“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连个放牧的都看不到,我们就驻守在野外,那不是立于危墙之下?”

    郑遂感慨道:“公公您可真是有大才能,以小人所见那么多自诩懂兵之人,从没一人有您这样的魄力。”

    “就咱家?还魄力?”刘瑾皱眉。

    这马屁他不想接。

    郑遂道:“光说以小人等行伍出身的,如此日夜兼程,都累得不行,而公公您却可以……有您在,大明的边疆才能安稳。小人愿意跟随您左右,为大明建功立业。”

    刘瑾一听,这话好像也有点道理。

    自己别的不行,但在怕死这件事上,还是比较强的。

    如此急着赶路,一来是把耽误行程,被皇帝一道旨意给弄死,二来是怕路上走得太慢,被鞑靼人或是大批的山贼给遇上,到时死得更惨。

    但心里隐约,自己还是有些责任心的,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军功在身。

    “走了!”

    刘瑾缓慢从石头上往下走。

    还没等他从石头上下来,突然有人指着远处道:“公公,有沙尘!好像是……骑兵。”

    “鞑子吗?”

    刘瑾神色瞬间变了。

    不再那么气定神闲。

    “操兵戈,准备!”郑遂这会也有些慌张,赶紧招呼人手。

    随后一行人在石头上仔细辨别,而刘瑾也拿出祖传的望远镜好好打量一番,才松口气道:“好像只是传驿的快马。先把人拦下,问问是怎么回事。”

    ……

    ……

    刘瑾在虚惊一场之后,更觉得要赶紧往花马池走。

    随后斥候也被拉到了刘瑾身边来。

    “怎回事?”刘瑾问道。

    “乃是军务大事,岂是一般人可问的?你们这是想造反吗?”送战报的人还有些傲慢。

    郑遂道:“知道这位是谁吗?刘公公,乃是钦命所委派的镇守中官,一地之首长。”

    对方道:“原来是刘公公,可有凭证?”

    刘瑾随即将自己的大印拿出来。

    对方这才相信,赶紧道:“是小人无礼了。乃是花马池周边有鞑靼人活动,宋将军等人怕鞑靼人再大举来犯,所以派快马去往延绥求援。”

    刘瑾皱眉道:“花马池有鞑子活动,不应该跟宁夏讨要兵马吗?怎么去跟延绥求援?”

    “好像是……因为……延绥那边级别更高。”郑遂试着分析。

    刘瑾道:“大同的精兵呢?到没到?”

    “没到。”对方道。

    刘瑾一听心凉了半截,道:“咱家还以为走慢了,难道是走快了?精锐没到,有快马出来迎没?有鞑子活动,咱家进城都不太容易!还有人不?给咱家传信,让城里派出兵马来迎接。”

    “公公,这事只怕是……”

    显然这不是一个传令的校尉有资格决定的事情。

    刘瑾一脸苦逼。

    旁边的郑遂道:“公公您莫要着急,鞑子只是有活动的迹象,想花马池内我大明驻军过万,鞑靼人怎可能有机会呢?只要我们顺着关内走,一路小心的话,应该不必太过担心。”

    “对,对。”刘瑾听了,好像是稍微放心下来。

    可当刘瑾再环顾四周时,又觉得好像这点人根本连个应变的能力都没有。

    小厮道:“爷,要不咱先撤回延绥?”

    刘瑾一听急了,怒道:“咱家刚从那边出来,让咱家闻风而逃?那就是咱家找死了!现在是不去也得去!总兵没到,巡抚都御史也没安排,咱家再不去,那岂不是连个主心骨都没有?”

    此话一出,连郑遂等人都觉得,刘瑾的形象有些高大上。、

    你刘瑾能耐啊,居然能说出这种有担当的话?

    刘瑾道:“赶紧传令下去,这两天也别歇息,除了必要的吃喝拉撒,睡觉都免了,赶紧先进到花马池的驻地内!再派人去跟王琼说,要是他这次再不发兵,可别说……咱家参劾他一本!”

    郑遂提醒道:“这……好像不管用。”

    “管不管用,咱家也就这么说了!你不是传信的吗?把咱家的信也带过去!”刘瑾道。

    传令校尉道:“公公,您不能乱了规矩,这是军务之事,可不能传私信。”

    刘瑾冷笑道:“咱家乃是一地防务之长官,传信乃是为一地之安稳,谁说是私信?咱家还是会用印的,你传递便是!”

    “是!”

    传令校尉也很无奈。

    自己怎么就这么倒霉?大概是出门没看黄历,居然碰上了这么个要命的主儿。

    ……

    ……

    刘瑾这下是打定心思,进到大明的城池堡垒之后再休整,也是怕死怕到了极限。

    但他也觉得,这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咱家西北辽东跑了那么多次,还是第一次有机会碰上鞑子,第一次有机会建功立业,可是要把握好机会啊。”刘瑾心情有些激动。

    小厮道:“爷,鞑子好杀不?”

    刘瑾皱眉道:“你以为是牛羊猪狗?随便就能杀的?”

    小厮疑惑道:“既然不容易杀,那是不是不遇到才是最好的?遇上了,就容易倒霉呢?”

    刘瑾道:“有的当兵的,巴望一辈子都遇不上鞑子,可咱家是太子的人,太子憧憬战场上的人情事,若是咱家能建功立业回去,以后在太子面前就能抬起头。别人是怕死,不想打仗,但咱家就算怕,有时候也不得不往前冲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