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胜负由他

    张周这个大明军械厂「厂长」,本来还打算到中午左右再去验炮,结果大清早,李荣就带着厂卫的人过来送礼。.

    李荣脸上堆着笑容,恭维着跟张周讲述了有关花马池设伏取胜之事。

    「战果斐然,只是相比于之前几场……张先生,您是知道的,如今陛下对于西北战局的期许……颇高……」

    李荣与张周一起入宫的途中,也表明了一下如今的情况。

    大概是说,皇帝的期待值太高了,一般的胜利已经没法让皇帝觉得这是一场「大捷」,不过杀个千八百人的,其实也够在大臣面前吹牛逼的,不然的话今天也不会让张周特地跟着李荣入朝,一起享受「胜利的荣光」。

    午门已在眼前,提前等候的大臣已经入宫,张周属于最后一批的最后一个人。

    张周望着宫门道:「如今战事尚未结束,过早庆功怕是不妥,鞑靼小王子毕竟带来了数万兵马,或许他后续还会有援军抵至,到时胜负难料啊。」

    李荣笑道:「胜负不难料,就看能胜果几何。张先生,您在兵部,也不是第一天知晓大明边疆战事的情况,还用咱家跟您明说细说吗?」

    张周没接话。

    在大明西北,在他张周之前,近乎每一场「捷报」都是用大明将士的血堆砌而成的,一场杀几十人的捷报,可能大明这边的损失是鞑靼人的几倍之多。

    李荣的意思,咱已经把鞑靼人引到瓮中来了,那结果肯定是能杀不少***,只管到时候只报喜不报忧,不管己方折损多少,就把杀敌数量往上提就行了。

    张周就没好意思说。

    我是那种人吗?

    再说了,西北的战事又不是我亲自上阵打出来的,我有什么需要隐瞒的?输赢该说就说,谁的损失大算谁输。

    奉天殿外,大臣很早就到来,但一直没得传召入殿,朝议也没有开始。

    好像在等什么人。

    大臣之间已经通过一些「小道消息」,在流传昨夜得到的西北战况,而杨一清领兵在花马池设伏取胜这件事,就好像每个大臣内心最恐惧的梦魇一样,很快就在他们当中传开了。

    「原来是从花马池而来,看来兵部是一早做了安排,不然也不会如此精确在花马池以逸待劳?」

    在场被当作众矢之的的,是兵部两位侍郎熊翀和熊绣。

    因为设伏这件事,必然是有提前安排的……本来也可以联想为,其实是杨一清或是其麾下将领有先见之明。

    但又联系到之前皇帝和张周故弄玄虚一般在京师中展开有关「鞑靼从哪来」的讨论,以至于现在都认为,兵部是提前做好了万全之策,只是没将消息详细通知到朝中大臣而已。

    熊大和熊二此时是三缄其口,虽然他们多少已经知道一点内情,但皇帝和张周都没让说,就算他们心向着传统文臣这边,也要在人前装聋作哑。

    「这是在等何事?莫非还会有战情传来?」

    很多人已经等不及了。

    大明弘治年间这群大臣,其实已经被朱祐樘「惯坏」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国之栋梁,连站在那干等一会,他们都觉得是皇帝亏待了自己。

    谢迁走过去安抚众人道:「诸位,想来是陛下有紧要的事要处置。」

    「处置事务?不是应当在朝堂上?」礼部左侍郎傅瀚道。

    本来傅瀚是接替礼部尚书的人选,后来又准备调他去南京当尚书,结果最后廷推之后……傅瀚主动放弃了奔走南京当尚书的机会,宁可在京城里继续干耗。

    在他看来,似乎当个北礼部左侍郎,也比去南京当个礼部尚书更好。

    谢迁笑着环顾一下四周

    道:「诸位看看谁未曾来便可。」

    谁没来?

    朝议之前,该来的基本都来了,如果说非常显眼没来的人,自然是……那位兵部尚书,不过他平时本来也不常到。

    谢迁暗示的很明显,皇帝现在肯定是在跟张秉宽商讨公务呢,张秉宽一个人就代表我们满朝文武了。

    不服?

    谁让这次又让张秉宽给赌对了呢?

    可谢迁的话音还没落一会,张周就跟着李荣,迈着轻快的步伐而来。

    本来传统文臣中没多少人待见张周,但今天他们见到张周……就好像见到稀客一般,皆都转身行注目礼,好似也都知道今天张周是主角一般。

    张周列到等候的朝班之中。

    有人过来跟他打招呼的,也基本都是一些中立派的人,武勋那边想过来打招呼也没机会。

    而张周抵达不久,在李荣通传之后,众大臣便可进入到奉天殿内。

    皇帝亲临,朝议开始。

    一上来。

    朱祐樘便让李荣宣读了杨一清等宁夏地方守军将官的奏捷战报,本来皇帝是想让在场大臣振奋一下,不过因为大臣提前都已经知道了此消息,以至于在宣读捷报结束之后,现场气氛并不太热烈。

    「诸位卿家,此战可说是旗开得胜啊。」朱祐樘用振奋的口吻,想给这场捷报增加点朝堂喜庆的氛围。

    刘健本想出来提出点质疑什么的,但他在侧目看过张周之后,最后决定不走出来。

    但他这眼神……就有点像是在暗示什么的意思。

    然后众大臣就见到张周从朝班中走出了出来。

    「秉宽,你有事吗?」朱祐樘还很好奇。

    按照以往的套路,这会应该是刘健等人出来泼个冷水唱个反调什么的,朕都已经做好准备了,怎么今天是秉宽走出来了?

    张周道:「回陛下,以臣所得悉,鞑靼人如今已进入到大明关隘之内,正在四处劫掠,而大明官军如今难以阻挡其兵锋,虽然也有各路人马正在往宁夏集结,只怕未来数日到旬月之内,鞑靼人的肆虐仍旧会继续。」

    众大臣一听,有点没反应过来。

    今天唱反调的变成张周自己了?

    还是说他想提前为自己开脱?毕竟断鞑靼人后路的思路,很可能是张周提出来的,引君入瓮,把鞑靼人带到大明的关隘之内……军民的损失,是要有人负责的。

    朱祐樘道:「鞑靼叩关而入,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今其遭遇新败,士气必定低落,此时若边军各路人马能齐心协力,必定能将鞑靼人困于瓮中,届时……嗯。」

    皇帝差点脱口就把「石沟城」的战略意义说出来,但跟之前花马池的梗一样,朱祐樘也知道能藏还是先藏藏。

    万一鞑靼人不往石沟城走呢?

    还是不要提前把话说满了。

    这可让在场等着听细节的大臣着急,纷纷都在想,届时到底会怎样?陛下您倒是明说啊。

    张周道:「回陛下,于此时,应当严令三军不得退让,对于寸土必争,若是有遇敌畏缩不前者,当以延误战机论,即便获胜事后也当追究其责任。」

    「言之有理。」朱祐樘跟张周之间好似一唱一和般,配合默契道,「眼下鞑靼已进入到关内,若于关乎百姓生死存亡之事上,仍有人罔顾战情,阵前退缩,朕必定不能轻饶。」

    谢迁终于忍不住走出来道:「蔡国公,以你之意,是料定有人畏缩不前?」

    张周道:「在下没有料定于谁,只是想把丑话说在前面。」

    谢迁眯眼道:「或者蔡国公认为谁有可能畏缩不前,只管在朝堂上点明

    。」

    就差说,你把保国公朱晖的名字说出来,我们也好知道你针对的是谁。

    张周好奇问道:「莫非谢阁老心中也有与我一样的想法,认为有人会错失战机?要是谢阁老不介意的话,也可以把名字说出来,也好在朝堂上做一番参详,或者可以赶紧提醒于他,也算是对其的一种敲打。」

    「呵呵。」谢迁用一种怪异笑容,摇摇头,脚步都没迈开。

    先前这番话,谢迁都没走出臣班来说,等于是原地对张周的一种质疑。

    朱祐樘说和道:「朕理解诸位卿家的心思,若是真有人在遇敌时畏畏缩缩,导致战局不利,朕一定要追究到底。诸位卿家,此番花马池取胜,功虽在宁夏将士身上,但策划之功,仍旧是秉宽。」

    终于说到重点了,在场大臣皆都屏气凝神。

    皇帝又准备给张周升官了?升无可升了啊。

    张周道:「陛下,臣不敢居功,此战乃是陛下英明决策的结果,臣只是提出鞑靼犯境的设想,并点出西北防备的薄弱之处,谁知……鞑靼人还真从花马池来了。」

    妥妥的耀武扬威啊。

    随便推算了一下,然后就中了?

    此时一旁的李荣道:「陛下,两日之前,顺天府周边雹灾的消息传来,各地因为提前有所防备,此番雹灾虽然汹涌,但地方上人畜基本无碍,这也全都仰仗了张部堂提前示警。张部堂既为军政,又为民生,是乃大明的忠臣也。」

    刘健等人死瞪着李荣。

    好似在说,你个老阉人,你不知道你这么说话是不合规矩的?

    说事就说事,怎么还非要加上你自己的主见,说他是什么大明忠臣?难道除了他是忠臣,我们是什么?

    可在朱祐樘听了,这番话却非常受用,这就是李荣跟别人的区别,在顺着皇帝意思上,不管你加上怎样的个人意见,皇帝都会觉得你「很还会办事」,相反遇到一些皇帝不爱听的,哪怕你只是稍微掺杂了一点意见,皇帝都会觉得你有僭越。

    朱祐樘点头道:「有功,是要赏赐。」

    随即朱祐樘环视在场大臣一圈,道:「不过如今言赏,还早了一些,要等西北战事平息之后再详细论定。秉宽啊,最近你要多费心了,虽然从京师到宁夏千里迢迢,消息传递不便,但以你料事如神的本事,很多事都可以提前预警,朝廷要仰仗你啊。」

    张周赶紧道:「陛下,臣何德何能,不敢居此重任。」

    朱祐樘笑道:「你不敢居重任,谁敢呢?」

    这既像是在问张周,也像是在嘲弄在场的大臣。

    虽然今天大臣对张周的反对声音很低,甚至只有谢迁出来调侃两句,但皇帝还是能觉察出那些传统文臣的意见很大,现在皇帝也就明说了,你们不服的可以站出来,认为可以替代张周的,也可以站出来。

    如果没有……

    那就闭嘴。

    「对了秉宽,你认为接下来,宁夏的战事将会如何推进呢?在诸位卿家面前,但说无妨。」

    朱祐樘最后好像又很理解在场大臣一般,眼看着满朝大臣都被蒙在鼓里,还让张周给众人注解一下。

    「回陛下,以臣认为,鞑靼此时士气低落,但鞑靼小王子绝对不甘心便如此撤出大明疆土,必定会劫掠于边关,再伺机北撤,各路人马应当通力协作,将其逼到进退无路的地步,形成合围之势。」张周分析战局。

    朱祐樘一听,双目都有些通红,差点要当众喊个「好」。

    因为这才是他所追求的结果。

    如果能把鞑靼小王子和他的三万兵马一次给吞并,可算是他的终极梦想了,这样甚至都不用亲自领兵进草原了

    。

    李东阳道:「若一切真如蔡国公所言,鞑靼小王子领兵于大明疆土之内折戟沉沙,那鞑靼内部将会陷入动乱,未来数年甚至是十几年之间,鞑靼或已无与大明周旋之力。」

    朱祐樘笑道:「李阁老,朕要的不是剪除他们的羽翼,而是要彻底扼杀如豺狼一般的鞑靼人。朕也知要逮住鞑靼小王子这只狡猾的头狼并不容易,但事在人为,既是其主动来犯,主动投进陷阱之中,朕认为,不该错失这个机会。」

    李东阳继续道:「但陛下,此战在大明疆土内进行,或祸及百姓,若战事有所缺漏,将会威胁到关陇、平凉等处百姓的安宁。」

    朱祐樘面色随即不悦道:「如今已经防备严密了,还要怎样?难道要朕御驾亲征吗?或者李阁老有更好的方略?」

    李东阳没想到,自己不过只是提醒皇帝,例行公事一般的奏言,都能惹来皇帝如此强烈的意见反馈,他也只能住口不言。

    「好了。」

    朱祐樘一锤定音一般道,「此战尚且还在进行中,今日奏捷,只是给大明军民提振一下士气。西北各处的防范,还有何缺漏之处,粮草等调运还有何困难,诸位卿家可以畅所欲言,朕要的是全盘的胜利。」

    马文升道:「或可由大同出兵一路,扰乱于鞑靼后方。」

    以马文升的意思,要给鞑靼后方制造一点压力,而有这能力的,自然是先前已经多次横掠草原的王守仁。

    朱祐樘却抬手打断了马文升的话,显得很果决道:「行军调遣之事,朕自有论断。朕会再酌情与诸位卿家商议……」

    朱祐樘差点想说,你们就提供一下后勤补给的意见就行了,至于如何调兵,你们不用提,朕也不会听,毕竟有秉宽在。

    说完又觉得不妥,才说再酌情商议。

    商议个屁。

    朕不听秉宽的,也不会听你们的,难道朕没脑子?

    这种时候,听你们的,最后战局不尽如人意,那到底是谁的责任?

    朱祐樘本意也是要以张周全面来主持这场战事,以兵部作为主导,他也并不认为,这会马文升这个吏部尚书就有资格去干涉西北的军务。

    朝议结束。

    不出任何意外的,张周在一众人羡慕妒忌恨的凝视之下,随朱祐樘一起往乾清宫商议事情去了。

    君臣有重要的军机大事要内廷密议,不跟大臣做商议……这种事换了以前,必定会有很多人跳脚,但换到现在……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几年到底发生过什么,也明白张周对于大明军政的不可或缺。

    「刘阁老,这一战,您看能接着胜吗?」

    户部尚书佀钟走到刘健面前,声音低沉问了一句。

    本来刘健还在跟马文升谈及有关吏部京察之事,听到此话,侧目看过去。

    刘健没说什么,谢迁笑盈盈道:「胜了是张秉宽的功劳,败了也是他的责任,不挺好吗?」

    甩锅甩得一流。

    佀钟道:「户部今年用在河工上的钱粮,比往常年少了很多,只怕陛下有意要在边镇用兵,这么下去只怕是……」

    「有事可以往上提。」谢迁道,「河工乃立国之本,这中原之地的百姓可都看着,不用在河工却用在军政上,这就是穷兵黩武的先兆。儒法立国,这就是舍本逐末。」

    「还要提?」

    佀钟皱眉。

    在佀钟这样新贵来说,他们以为现在文臣秉承的是绥靖姑息的原则,大概是不去跟张周硬碰硬,不要去挑战皇帝对于军政大事的热衷。

    好像一切都是可以妥协的。

    但现在谢迁也明确说了,儒官的原则是不能废的,该强硬还是

    要强硬。

    刘健冷冷道:「若真乱了国之根本,大明将会走向衰亡,这是仁人所不忍见。战场上也无百胜之将,更何况有人自来未曾在疆场立功,莫非他真有神助不成?」

    言外之意,张周总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君臣的和睦,怎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谢迁笑道:「难免会想到万岁山上的毓秀亭,铮臣之道在于久持,而佞臣之道在于时宠……花无百日红啊。」

    佀钟听了这话,心情很古怪。

    他很想说,能把张秉宽简单归结是个「佞臣」吗?从哪看出来他「佞」了?跟皇帝关系是近,但问题是……

    大明目前看来也是离他不了啊!

    可现在内阁都奠定基调还是要跟张周争,那他这个作为传统派系的文臣,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往上冲,除非他准备跟传统派系对立,而这是他这样根基不稳固的新贵所不能承受的。

    他还需要刘健等人在朝中给他顶着,毕竟他很清楚户部是皇帝下一个要收入囊中的六部衙门。

    乾清宫内。

    朱祐樘跟张周对面而坐,君臣之间毫无嫌隙,而朱祐樘也没有过多去谈论宁夏的战事,而是跟张周闲话家常一般,谈及朱厚照教育方面的事情更多。

    但总归,朱祐樘还是忍不住要提到边疆之事。

    「以目前所知,朱晖进兵河套之后,畏畏缩缩迁延不进,陕西监察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已多番上奏参劾他,连军中一些将领都看他不过眼,在军中更是横行无忌,河套之地冒功请赏……要不是现在战事未休,朕很想把他拿回来,好好问罪。」

    朱祐樘提到朱晖,恨得牙根痒痒。

    张周想说,不是我导致这货如此,而这货本身就是如此,不然的话也不至于保国公的爵位他只继承了一代,下一代就只能继承个侯爵了。

    矮子里拔高,大明旧勋臣谁也没比谁强,这会去计较谁更牛逼……毫无意义。

    张周道:「陛下,只要保国公还能把住各要塞道口,问题便不大,这一战还是要看宁夏巡抚杨一清和宁夏总兵官郭鍧的,此二人才是取胜的关键。」

    朱祐樘问道:「那要是杨一清发现保国公未能全力进兵,他自己也畏缩了呢?」

    「不会的。」张周在这点上,对杨一清倒是有几分自信。

    旁边的萧敬提醒道:「蔡国公,您莫非忘了,头年里,这位杨巡抚好像也并未跟鞑靼小王子有实质的交兵,却还是仰仗于安边侯与之周旋。」

    张周有意留心朱祐樘的反应,从朱祐樘没怪责萧敬便知道,萧敬这话,明显也是传达自朱祐樘平时的担忧,或者说是朱祐樘在他们面前表达出的隐忧。

    在这一战之前,杨一清的确不是什么「正面角色」。

    皇帝对杨一清这样本身就不属于张周派系的人,是充满了怀疑的。

    张周道:「鞑靼如今所犯的,到底是宁夏之地,若后续战事不顺,即便宁夏官军在花马池一战中取胜,也难以掩盖兵败之实。对于保国公来说,此战可胜可不胜,只要鞑靼撤兵便可,哪怕是被鞑靼人掳劫了人畜,他也可以推卸责任。」

    「但对于杨一清和郭鍧等人来说,是责无旁贷,对他们而言是无退路的。而且以臣对杨一清的了解,这点担当他还是应该会有的……且他应该懂得审时度势,知道此战中,进比退所取得的战略意义更大。」

    这番话,张周就是全然出自对历史的了解,靠历史来总结杨一清是什么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