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恳谈

    朝议。

    这天皇帝对先前留中不发,有关参劾王越的奏疏,终于做了一次正面回复。

    结果是王越被“夺职闲住”。

    朝堂上的王越没有太激烈的反应,因为他知道,这不过是对外的幌子,他马上要领命前去西北,兵部和都督府,乃至于三边各处的勋爵,都会配合他。

    只隐瞒了朝中文官。

    朝议结束之后,众大臣刚走出午门。

    谢迁道:“先前陛下有言在先,不会对王威宁彻查,怎今日却一反常态?”

    最能把握皇帝心思的文臣,自然就是内阁这三人。

    他们平时跟皇帝接触最多,也近乎是看着朱祐樘长大的,从朱祐樘为太子时,他们就开始研究这位看似怯懦储君的性格。

    李东阳摇摇头:“应不会只是夺职这么简单。若西北还有战事,陛下必定还会器重他的。”

    因为现在消息获取上并不对等,李东阳没法从眼前所得知的情况分析出皇帝的用意,只觉得皇帝不肯让王越离开京城,让其在京城闲住,多是想随时调用。

    ……

    ……

    乾清宫内。

    朱祐樘派人去将张周叫来,等把人叫到之后,连戴义、萧敬等人都没被允许留下,只留张周一人。

    他要跟张周单独恳谈。

    戴义等人自然心中都有些吃味,哪怕先前皇帝召见张周,给张周信任,但交谈时也没说要把他们赶出去,今天看起来皇帝只是想找个人聊聊,连他们这些太监都被当外人了。

    “陛下……”

    “坐!”

    朱祐樘也从案桌后走出来,到张周面前的椅子上一屁股坐下。

    张周看朱祐樘的样子,觉得皇帝今天很感性。

    “朕今日在朝上,已让王威宁闲住,回头便会让英国公传话,朕会赐见平江伯陈锐、襄城伯李鄌、武平伯陈勋三人,协同他西北一战,他这两日就会动身了……”

    朱祐樘先跟张周说了有关军事上的安排。

    因为张周是整件事的策划者,说明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此消息,免得被鞑靼人探知。

    所以连文臣都不知晓。

    因王越去西北是秘密进行,西北军将若贸然见到王越,或还会觉得王越要造反,这就需要都督府配合。

    平江伯、襄城伯、武平伯这三家都不是普通外戚勋贵出身,而是能打硬仗的武勋。

    “另外,朕还打算派一名内官前去督军,你认为谁合适?”

    朱祐樘很认真问询,让谁去当这个监军太监。

    张周道:“臣岂有资格提议?”

    “你可以的。”朱祐樘道,“若只是找西北镇守太监,朕还有些不放心……”

    言下之意,他只想找宫里值得信任的太监,那些平时跟他不接触的镇守太监,虽然比宫里的更懂兵,也更懂西北官场的应酬,但以朱祐樘对陌生人的抵触,很难产生信任。

    张周试着问道:“那不知张永张公公如何?”

    “哦?张永?”

    朱祐樘很奇怪,张周会提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张永。

    张周道:“臣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做建议。”

    朱祐樘笑道:“朕还以为你会举荐萧敬他们,伱说张永,说起来他好像还真懂一些。朕同意了。”

    张周想了想,这算是给自己找事吗?张永以后在军事上是有一定建树,但始终也只是个中官,说他多懂行军打仗也未必。

    而且张永从正德时期开始,先为八虎,后跟钱宁江彬为虎作伥。

    也不是什么正面角色。

    “唉!秉宽啊,这次找你来,其实朕主要是想跟你谈谈太子的事,你不知道,他手里有一份你画的西北的地图志……”

    朱祐樘便好像倒苦水一样,把自己管教太子不易的事,跟张周说了。

    这些话,显然他从未对他人提过。

    大概这也是他将戴义等人屏退的原因,似乎他只有在张周面前,才肯把这些话说出来,算是一种分享。

    张周听了皇帝的话,大概皇帝对太子不顾学业,却对军事很热衷的事,挺担心的。

    “大明以文立国,马背上的事都有些久远了。”朱祐樘道,“连先皇过世之前,也跟朕说,以后不可穷兵黩武。”

    张周心想,成化帝还跟你说过这个?

    看来当皇帝的也明白,把武将地位提高了,就会出现隋唐那样各地镇守轮番造反的情况,只有把武夫的军权压下去,让文官来治国,才能大抵保证皇权的安稳。

    但以文立国,就会出现军备荒驰的情况。

    张周道:“陛下,太子对于军政方面有兴趣,也有一定的天分,臣看来不应该一味去阻止。让他学一些,并无错。”

    朱祐樘点点头。

    张周没有一味迎合他,而是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就让君臣的对话,多了一些商议的味道。

    有了对等,这种谈话才能进行下去。

    不然朱祐樘跟太监说,还是跟大臣说,再或是跟他张周说,还有何区别?

    太监和文官那边,是绝对不会允许太子去学什么兵法韬略,搞什么以武立国的。

    “你认为,应该鼓励他吗?”朱祐樘认真问道。

    张周道:“并非鼓励,而是稍加指点,臣先前给太子图志,便是想让他了解大明的山川河流,让他明白九边防备之重。在臣看来,若身为储君,只习得四书五经,在辅佐治国上难免会有所偏颇,还是应当博闻强识。民间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子不能行天下,但也应有行天下的心境。”

    “好!”朱祐樘满意点头,似还对此很推崇,“人不能行天下,但要有行天下之心,朕觉得,只有你才是真正为太子为大明。”

    张周赶紧行礼:“陛下言重了,臣也只是想把自己所知的,教给太子。”

    朱祐樘笑了笑。

    当父亲的,对于教育儿子的心思,跟那些先生会有不同。

    他也希望儿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单纯只做个书呆子,至于按照文官的要求,当个重文轻武的君王,朱祐樘曾经是深信不疑的,但随着他的成长和治国路上遇到的事增多,自然也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认知偏颇。

    朱祐樘何尝不想励精图治,让大明可以扫平草原?

    只是想想,不敢做罢了。

    大臣的心思,是要扼制皇权,把皇帝规范到他们想要的模式中,讲民为重君为轻。

    如果皇帝也是这种想法……除非皇帝是有自虐倾向。

    谁不想一言堂?只是有时候一言堂不起来罢了。

    “秉宽,来年会试……朕现在不知该怎么说,程敏政的事,你听说了吗?”朱祐樘又岔开话题,开始跟张周探讨一下先前那个近乎荒唐的鬻题案。

    张周点头。

    朱祐樘道:“朕让萧敬跟你说,其实就是让你知晓,你所担心的,程敏政为他人所排斥,看来是真的,但朕并不认为,在为会试主考这件事上,朕应当容让!”

    啥?

    张周想说。

    现在别人对程敏政如此抵触,你还非要迎难而上,让程敏政当主考?

    你这是自虐呢?还是头铁?

    “程敏政是朕认为,天下之间最博学多才的,以他的才华,执掌翰林院或可,入阁的话……以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怕有所不当。”朱祐樘叹道。

    张周点头。

    这还真说到点子上去了。

    搞学术研究,跟在政坛圈子打滚,那是有本质区别的。

    程敏政只适合当个学者,不适合当官。

    因为程敏政在政治思维上,还停留在那种“我想干嘛就干嘛,不需要考虑他人想法”的初级思维中,换了一般人,来年就要会试了你自己还可能是主考。

    最基本的避嫌,你都不懂吗?

    如果你是朝廷主流文臣派系的,倒也没事,关键你还树大招风,跟别人不是一队的,还想这么得瑟……

    政治是很玄妙的东西,连张周都觉得,程敏政不适合位居高位。

    爬越高,跌越惨。

    朱祐樘道:“这届会试,朕还是应当交给他,也算是提前告诉你,来年会试主考是谁了。”

    “陛下,您跟臣商议这个,其实不太合适。”张周想劝,也不知从何劝起。

    我只是个考生,连主考你都要跟我商议……

    是不是有点信任过头?

    朱祐樘笑道:“没事,朕不跟你商议,又能跟谁商议呢?”

    言语之间,朱祐樘多少还有些无奈。

    张周想想也对。

    皇帝身边缺少知心人。

    有些话跟太监没法说。

    跟大臣更没法开口,难道跟他们表示,朕就是欣赏程敏政,就是想用他,你们对他别再刻意针对?

    “秉宽,马上要转年了,会试也将要开始。朕如今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考中进士,无论是否鼎甲,朕都会让你入馆,做经筵日讲官,以后朕有事也不必再这般传召你入宫,你随时都可以来。”

    朱祐樘跟张周说了一会话,感觉心情也好多了。

    脸色也多少开解。

    张周道:“臣愧不敢当。”

    当东宫讲官,就能随时入宫?张周心说,到时还不是要随叫随到?只是不能像现在这样,找备考当托词了。

    “国子监的选拔,朕已跟翰苑的人打了招呼,回头让萧敬去替朕传话,若他们不选你,朕就会把一些卷子调过来,由朕亲自来选……听说你还跟林祭酒打赌?”

    朱祐樘消息灵通。

    张周道:“……是。”

    朱祐樘笑道:“你啊,就是太随性,做人太张扬,这般做官容易被针对,你还说程敏政呢。好了,朕会帮你,朕其实也想看看,林祭酒输给后生的样子,就怕他太顾全面子,输不起,你别惹恼他,毕竟以后还要同殿为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