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帝命天命,皆为人民!
听到这个数字,姚广孝和徐妙锦都怔在那里,目露震惊,难以置信。
“一亿两?”
姚广孝艰难的开口,道“这也太多了吧。”
朱允熞微微笑了笑。
能筹集到如此之多的银子,连他都没有意料到。
户部将数字上报的时候,他都被吓住了。
这一方面是凭借朱允熞在民间的崇高威望。
老百姓们都相信佑圣真君不会欺骗他们。
另一方面,要归功于报刊宣传的巨大威力。
大明的百姓,对广告的理解,还是十分粗浅。
卖货郎中的吆喝,店铺前面的招牌,几乎就是他们对广告理解的全部。
如今报刊上大肆宣传国债如何如何好,多少多少人抢购国债,自然引起了无数百姓的跟风。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降维打击。
若是搁在后世那个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时代,大家都麻木了,也不太相信,自然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但如今大明的百姓,还十分纯朴。
看到报刊上印啥,他们就相信啥。
跟着买国债的人,就太多太多了。
人从众。
自古亦然。
若不是民间存银数量有限,又限制只允许用银子购买,国债推销的数量,还会更多。
听到有这么多之后,姚广孝反而急了。
“太孙殿下,虽然国债一年只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但一亿两的话,一年可就是两百万两银子。”
“这笔开支可太多了,朝廷一年才两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十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支付国债利息,万万不可啊!”
“再说,收这么多钱,放在国库里面,一时也用上。”
“若是不顾收入,大手大脚,胡乱将钱花完,将来拿什么支付利息,又拿什么还呢?”
“依贫僧之见,当初就不该发行这么多,赶紧将一部分多余的钱还给百姓,还能减少利息损失。”
借钱来花,在他看来,只能缓解一时。
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朱允熞闻言,哈哈大笑。
“这笔钱收上来,孤可是有大用途的,不能还,不能还!”
姚广孝不解的问“太孙殿下要做什么事情,需要一亿两银子呢?”
“新军的建设也罢,远征北元也好,都不可能花费如此之大。”
朱允熞摇了摇头,道“当然不是仅仅为了建设新军,那只是一个由头。”
他说着,望向徐妙锦问道“新钞的防伪设计,技术研究和制造局做得怎么样了?”
“一共设计了二十种防伪,其中十二处在明,用于百姓日常分辨真伪,另外八处在暗,不对外公布,用于内部辨别,是更高一级的防伪。”
“你可以放心,这套新钞,大明绝没有任何人仿造出来。”
“为了加强保密,每一处防伪方案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严格独立分开的,没有任何人知道全部的防伪措施。”
“设计、生产,也都采用最严格的方法。”
“除此之外,新钞也用上了最新的纸张,使用新技术,即使被水浸泡后,仍然不会烂,可以长期保存。”
朱允熞点了点头。
“那就可以发行新钞了。”
“旧钞与新钞的兑换比例,孤认为定在41比较合适。”
旧钞的价值已经严重贬值。
如果按11回收,那朝廷的亏损可就大了。
也无法实现解决货币问题的初衷。
“太孙殿下。”
姚广孝见朱允熞不回答自己,反而问起徐妙锦新钞研制的事情,不禁有些急了。
朱允熞笑道“这一亿两银子,便是发行新钞的准备金。”
“准备金?”姚广孝愣了一下。
旋即反应过来。
其实,准备金这个东西,并不是现代才有的。
在元朝的时候,元政府发行纸钞,也准备了五十万两银子的准备金。
但最后仍然乱得一团糟。
老朱也就不相信那套了,大明宝钞发行,根本没有任何准备金。
姚广孝见多识广,博揽群书,自然知道这些事。
“一亿两银子的准备金?”
他深吸了一口气“这也太多了吧?”
朱允熞笑道“按百分之二十的准备金率,若要发行五亿两银子的纸钞,就需要一亿两银子的准备金。”
“五亿两银子的纸钞?”
姚广孝再度被吓住“印制如此之多,纸币岂不是会迅速贬值?”
“不会!”
朱允熞很有信心。
一方面,他发行纸钞,不像老朱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准备金。
另一方面,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社会对纸钞的需求会大大增加。
算起来,五亿两银子,并不算是很多。
这也仅是他前期的打算。
到了后期,随着货币信用的重建,他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准备金率,发行更多的纸钞。
随着大明商业化的迅速进行,可以预料到,需要的钱会越来越多。
“新钞的面值,最大以一百文为限。”
在此之前,大明宝钞大量印制一贯(千文)的面值。
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的面值,都是一贯的。
但这在朱允熞看来,是非常令人无语的做法。
过大的面值,意味着普通老百姓很难找零。
在现实中,流通就会非常困难。
只有特定的场所,才能够使用。
要让大明的百姓,尽快熟练使用新钞,习惯于在任何交易中,都用新钞,便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新钞的日常使用频率。
“最小的面值为一文,除此之外,还有两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一百文,共计七种不同的面值。”
“图案我也设计好了。”
朱允熞拿出了他画好的新钞图式。
相比原来的文字,使用图案的好处很多。
至少,不认识字的百姓,也能通过不同的图案,分辨不同的面值。
还能给百姓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新钞发行之后,百姓们可以用旧钞来兑换新钞,也可以用新钞兑换银子。”
“不过,新钞兑换银子,需要收一定的手续费。”
这是重建信用的关键。
要让老百姓们都相信,新钞就等于白银。
只有这样,如今已然崩溃的货币信用,才能重新建立起来。
如若不然,不管怎么做,都是白搭。
准备金的意义,也在于此。
朱允熞早就严格计算过。
这些年,大明大约一共印制了面值约2亿多两的宝钞。
按41的兑换比例,也是五千多万两银子。
就算老百姓拿到新钞之后,全部去兑换白银,一亿两银子的准备金,也足够了。
这种兑换不用一直进行。
等货币信用重建之后,就不需要了。
“需要设置一家银行,用来进行兑换。”
“以及进行大额金钱的邮汇,取代如今的私人钱庄。”
“银行?”
姚广孝捋了捋胡须,道“这个名字不错,由朝廷来开设也很好,但一定要监管严格。”
徐妙锦笑道“银行的名字,就叫“大明银行”,如何?”
朱允熞却是摇了摇头,道“银行的设立,虽是为朝廷解决财政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让所有老百姓的生活更便利,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朝廷增加财政财入,归根结底,亦是如此。”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天子牧民,朝廷统率八方,亦为使百姓能更好的生活。”
“帝命天命,皆为人民;君主者,人民之主。”
“银行的名字,依孤之见,新开设的银行,就叫“人民银行”!”
姚广孝拍掌赞叹“好名字,那新发行的大明宝钞,也能说是“人民币”了!”
(本章完)
inf。inf
“一亿两?”
姚广孝艰难的开口,道“这也太多了吧。”
朱允熞微微笑了笑。
能筹集到如此之多的银子,连他都没有意料到。
户部将数字上报的时候,他都被吓住了。
这一方面是凭借朱允熞在民间的崇高威望。
老百姓们都相信佑圣真君不会欺骗他们。
另一方面,要归功于报刊宣传的巨大威力。
大明的百姓,对广告的理解,还是十分粗浅。
卖货郎中的吆喝,店铺前面的招牌,几乎就是他们对广告理解的全部。
如今报刊上大肆宣传国债如何如何好,多少多少人抢购国债,自然引起了无数百姓的跟风。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降维打击。
若是搁在后世那个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时代,大家都麻木了,也不太相信,自然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但如今大明的百姓,还十分纯朴。
看到报刊上印啥,他们就相信啥。
跟着买国债的人,就太多太多了。
人从众。
自古亦然。
若不是民间存银数量有限,又限制只允许用银子购买,国债推销的数量,还会更多。
听到有这么多之后,姚广孝反而急了。
“太孙殿下,虽然国债一年只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但一亿两的话,一年可就是两百万两银子。”
“这笔开支可太多了,朝廷一年才两千万两银子的税收,十分之一的收入,用于支付国债利息,万万不可啊!”
“再说,收这么多钱,放在国库里面,一时也用上。”
“若是不顾收入,大手大脚,胡乱将钱花完,将来拿什么支付利息,又拿什么还呢?”
“依贫僧之见,当初就不该发行这么多,赶紧将一部分多余的钱还给百姓,还能减少利息损失。”
借钱来花,在他看来,只能缓解一时。
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朱允熞闻言,哈哈大笑。
“这笔钱收上来,孤可是有大用途的,不能还,不能还!”
姚广孝不解的问“太孙殿下要做什么事情,需要一亿两银子呢?”
“新军的建设也罢,远征北元也好,都不可能花费如此之大。”
朱允熞摇了摇头,道“当然不是仅仅为了建设新军,那只是一个由头。”
他说着,望向徐妙锦问道“新钞的防伪设计,技术研究和制造局做得怎么样了?”
“一共设计了二十种防伪,其中十二处在明,用于百姓日常分辨真伪,另外八处在暗,不对外公布,用于内部辨别,是更高一级的防伪。”
“你可以放心,这套新钞,大明绝没有任何人仿造出来。”
“为了加强保密,每一处防伪方案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严格独立分开的,没有任何人知道全部的防伪措施。”
“设计、生产,也都采用最严格的方法。”
“除此之外,新钞也用上了最新的纸张,使用新技术,即使被水浸泡后,仍然不会烂,可以长期保存。”
朱允熞点了点头。
“那就可以发行新钞了。”
“旧钞与新钞的兑换比例,孤认为定在41比较合适。”
旧钞的价值已经严重贬值。
如果按11回收,那朝廷的亏损可就大了。
也无法实现解决货币问题的初衷。
“太孙殿下。”
姚广孝见朱允熞不回答自己,反而问起徐妙锦新钞研制的事情,不禁有些急了。
朱允熞笑道“这一亿两银子,便是发行新钞的准备金。”
“准备金?”姚广孝愣了一下。
旋即反应过来。
其实,准备金这个东西,并不是现代才有的。
在元朝的时候,元政府发行纸钞,也准备了五十万两银子的准备金。
但最后仍然乱得一团糟。
老朱也就不相信那套了,大明宝钞发行,根本没有任何准备金。
姚广孝见多识广,博揽群书,自然知道这些事。
“一亿两银子的准备金?”
他深吸了一口气“这也太多了吧?”
朱允熞笑道“按百分之二十的准备金率,若要发行五亿两银子的纸钞,就需要一亿两银子的准备金。”
“五亿两银子的纸钞?”
姚广孝再度被吓住“印制如此之多,纸币岂不是会迅速贬值?”
“不会!”
朱允熞很有信心。
一方面,他发行纸钞,不像老朱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准备金。
另一方面,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社会对纸钞的需求会大大增加。
算起来,五亿两银子,并不算是很多。
这也仅是他前期的打算。
到了后期,随着货币信用的重建,他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准备金率,发行更多的纸钞。
随着大明商业化的迅速进行,可以预料到,需要的钱会越来越多。
“新钞的面值,最大以一百文为限。”
在此之前,大明宝钞大量印制一贯(千文)的面值。
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的面值,都是一贯的。
但这在朱允熞看来,是非常令人无语的做法。
过大的面值,意味着普通老百姓很难找零。
在现实中,流通就会非常困难。
只有特定的场所,才能够使用。
要让大明的百姓,尽快熟练使用新钞,习惯于在任何交易中,都用新钞,便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新钞的日常使用频率。
“最小的面值为一文,除此之外,还有两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一百文,共计七种不同的面值。”
“图案我也设计好了。”
朱允熞拿出了他画好的新钞图式。
相比原来的文字,使用图案的好处很多。
至少,不认识字的百姓,也能通过不同的图案,分辨不同的面值。
还能给百姓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新钞发行之后,百姓们可以用旧钞来兑换新钞,也可以用新钞兑换银子。”
“不过,新钞兑换银子,需要收一定的手续费。”
这是重建信用的关键。
要让老百姓们都相信,新钞就等于白银。
只有这样,如今已然崩溃的货币信用,才能重新建立起来。
如若不然,不管怎么做,都是白搭。
准备金的意义,也在于此。
朱允熞早就严格计算过。
这些年,大明大约一共印制了面值约2亿多两的宝钞。
按41的兑换比例,也是五千多万两银子。
就算老百姓拿到新钞之后,全部去兑换白银,一亿两银子的准备金,也足够了。
这种兑换不用一直进行。
等货币信用重建之后,就不需要了。
“需要设置一家银行,用来进行兑换。”
“以及进行大额金钱的邮汇,取代如今的私人钱庄。”
“银行?”
姚广孝捋了捋胡须,道“这个名字不错,由朝廷来开设也很好,但一定要监管严格。”
徐妙锦笑道“银行的名字,就叫“大明银行”,如何?”
朱允熞却是摇了摇头,道“银行的设立,虽是为朝廷解决财政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让所有老百姓的生活更便利,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朝廷增加财政财入,归根结底,亦是如此。”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天子牧民,朝廷统率八方,亦为使百姓能更好的生活。”
“帝命天命,皆为人民;君主者,人民之主。”
“银行的名字,依孤之见,新开设的银行,就叫“人民银行”!”
姚广孝拍掌赞叹“好名字,那新发行的大明宝钞,也能说是“人民币”了!”
(本章完)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