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三国演义,经典永流传!

    当朱允熞回到东宫的时候,姚广孝早已到了。

    一见面,他盯着朱允熞看了又看。

    “听闻太孙殿下今日再度遇刺,万幸安全无虞。”

    朱允熞笑道“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能有什么事呢?”

    姚广孝正色“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太孙以储君之尊,身系天下之重,岂可率性而临险地。”

    “此事万不可再发生了。”

    朱允熞点头。

    他如今想起来,也是心有余悸。

    时不时来一次行刺,玩一回生死边缘行走,就算他心脏最大,也受不了。

    “孤知道了,以后一定会加强防备,不会轻涉险地。”

    姚广孝没有再多言,而是从怀中掏出一份卷纸。

    “油印机已经制造出来了,印制的效果非常好,这是第一份刊印的报刊,还请太孙殿下过目。”

    这么快就好了?

    朱允熞心中一喜,接过来看了看,果是一份印好的报刊。

    上面的内容,主要是朝廷法律的宣讲,尤其是对于加征商税之事,做了详细解释的说明。

    言及商税会惠及百姓,利于长远发展等等。

    除此之外,竟还有欧阳伦因逃税偷税被处死,以及赵勉贪污之事。

    但没有提太孙微服私访,遭遇倭寇等事。

    “整体上很不错,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外。”

    朱允熞笑道“为何不将孤微服私访之事,也写入报道中呢?”

    姚广孝瞳孔放大,道“太孙行踪牵涉安危,万不可随意公之于众。”

    朱允熞哈哈大笑。

    “在孤出行前,确实是需要保密。”

    “但今日发生的事情,明日便会传遍朝堂。”

    “皇室宗亲、勋贵功臣,文武百官,都会知晓,你再保密,还有何用?”

    姚广教怔住。

    似乎是这个道理了。

    若说有什么人敢对太孙殿下不利。

    那也在那些人里面。

    寻常的百姓,就算心中真有这个想法,也做不到啊。

    对他们保密,还有何用呢?

    “贫僧知道了,贫僧这就令人去改。”

    “嗯!”

    朱允熞又道“还有,你这些报道,太过于古板严肃,不够生动有趣。”

    “比如说标题,你应该这样写。”

    他提起笔来,挥笔而就。

    “爆!太孙微服私访,驸马违法处死!”

    “惊!太孙遭遇行刺,倭寇竟意图潜伏进京。”

    “众多朝廷官员与驸马狼狈为奸,走私商货,私藏倭寇。”

    “户部尚书竟暗中受贿,太孙私访查明!”

    “朝廷变革商税,百姓受益无穷!”

    “又一批官员集体下狱,朝廷反贪决心永不动摇!”

    “首批国债发行,引发抢购热潮!”

    ……

    朱允熞将每篇报道的标题,都稍稍改了改。

    又交待了怎么排版,怎么报道,行文风格要如何如何。

    说白了,新报发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吸引老百姓的眼球。

    让他们有兴趣看,喜欢看。

    只有百姓们喜闻乐见,还会花钱购买,百姓日报才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通俗易懂,最为重要。

    阳春白雪虽好,下里巴人不懂欣赏,又有何用?

    报刊的发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多。

    后世的平均文化水平,比如今的大明高出不知多少。

    可点击率最高的,永远是头条新闻式的标题。

    虽然看完之后,很多人得骂骂咧咧。

    但架不住还是点开的人最多啊!

    如今的大明,百姓的平均文化水平更低。

    很多人可能看不了,需要别人念给他听。

    当然越通俗浅显越好。

    “倭寇的事,也要刊报吗?”

    姚广孝有些不解的问道。

    在他看来,报道倭寇之事,难免引来人心惶惶。

    还是要保密为上,令锦衣卫暗中查访即可。

    “报,要大力报。”

    朱允熞的想法,却是截然不同。

    “朝廷追捕通缉犯,几时瞒过百姓,区区几名倭寇,入我大明,为何不报。”

    “要发生百姓,令所有人一齐追捕,让倭寇们无处循形。”

    姚广孝眼前一亮。

    “这倒是一个好主意。”

    朱允熞再看了看报纸,又道“除此之外,还要开设一个反贪的专栏,专门报道朝廷如何惩治贪官污吏,以威慑宵小,振奋人心。”

    姚广孝连连点头。

    他在办这份报纸之前,已经思虑了许多。

    但太孙殿下这么一说,才发现自己遗漏的地方太多。

    一时间,油然生出备受打击之感。

    素来以为自己聪明盖世,天下无人能及,如今想起来,更像是一个笑话。

    与太孙相比,相差有点太远了。

    他当然不知道,朱允熞是直接将后世的东西搬过来,完全不用思考。

    相比他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根本不是一回事。

    “还有两件事,一是写连载的,发表在报刊上,作为副刊的内容,吸引百姓观看。”

    他说着,一抬头,才发现姚广孝正怔在那里发呆。

    见到朱允熞望过来,他猛地一拍自己的光头,笑道“太孙殿下此计妙啊,民间百姓,最喜欢谈论这些传闻,报刊上一旦刊载,必定会争相购买。”

    “至于写。”姚广孝沉吟道“倒也不是什么难事,但需得高雅而不失风趣,又能让百姓津津乐道。”

    “贫僧认为,与其请人新写,倒不如就写现今早就有的。”

    “近年来,有一位名唤罗贯中的人,写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等。”

    “贫僧有幸读过,以为还不错。”

    “百姓们最喜怪异荒诞,不如就刊登《三遂平妖传》?”

    罗贯中的?

    哦,对。

    罗贯中似乎就生活在元末明初。

    朱允熞记不太清他的生平年月,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孤也听说过此人,怎么,他来应天了吗?”

    姚广孝眼神中掠过一丝异色。

    他没有想到,太孙殿下竟然还听说罗贯中这号人物。

    别看后世的罗贯中名动天下,但在这个时候,他的名气,并不是很大。

    毕竟,这时候写,在大部分读书人看来,都是下里巴人才做的事情。

    只有科举不得意,中不了进士,做不了官的潦倒文人,才会写以自娱。

    诗词上品,文章千古。

    嘛,俗不可耐。

    罗贯中这种人的社会地位,甚至还远不如后世网络写手。

    似方孝孺,黄子澄这些清贵文人,根本都懒得看他一眼。

    想不到太孙竟然知道他的名字。

    “那倒没有。”姚广孝摇了摇头,道“此人数年前,已然逝世。”

    朱允熞叹息了一声。

    原来老罗都已经不在了。

    “三国故事,流传最广,百姓们也听得最多,但各种版本都有,内容不一。”

    “孤以为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最为不错,选这个刊登吧。”

    朱允熞顿了顿,又道“名字稍稍改一下,就叫《三国演义》。”

    毫无疑问,老罗这几本书,最具火书潜力的,肯定是《三国演义》。

    只是每个人喜好都不一样,身在局中,未必能看得出来,故而姚广孝才推荐《三遂平妖传》。

    “如此也好!”姚广孝“贫僧也最喜他的《三国演义》,只是担心乡野愚民不喜,二则三国故事流传太多,不够新颖。”

    朱允熞哈哈大笑,道“陈年老酒,最为芳香。经典永流传。”

    姚广孝摸了摸胡须,若有所悟。

    “还有第二件事!”

    (本章完)

    inf。inf